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从此,面条、馒头、饺子、包子等面食逐渐成为我国北方人民的主食。
3.小麦的疾病与育种
小麦经过数千年的人工选择和栽培,如同温室里的花朵,抗病的基因逐渐丧失。
比如,常见的小麦锈病在其野生祖先身上就不会发生。
小麦感染锈病以后,叶片枯萎,种子瘦小,出面率明显降低。
所以小麦一旦感染锈病,就会造成很大损失,甚至绝收。
1950年,小麦条锈病在我国流行,小麦减产60×108kg。
以后又多次流行,比如:1964年,减产32×108kg;1990年,减产25×108kg;最近的一次是在2002年,也减产了14×108kg。
让科学家感到束手无策的是,锈病病菌变异的速度非常快。
据统计,条锈病病菌平均每隔5.5年就能产生一个新的变种,而小麦育种的速度很慢,平均8年才能培育成一个小麦新品种。
这样一来,培育新品种的速度赶不上锈病病菌变异的速度,往往在新品种刚一面世就已过时。
所以,研究出长期有效的抗锈病小麦,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最初科学家让不同品种的小麦进行杂交,期望获得高产抗病的新品种,但长期的育种实践证明,这种办法收效不大。
因为现在我们种植的小麦都是一个物种的不同品种,遗传差异不大,病虫害的情况也差不多。
实践证明,在一定范围内,杂交的两个亲本的遗传差距越大,获得的杂合体杂种优势越显著。
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将目光投向了小麦的一位野生近亲——偃麦草。
长穗偃麦草是一种优良的牧草,属于禾本科偃麦草属植物,小麦是禾本科小麦属植物。
它们虽有很多相似性,但属于不同的属,亲缘关系比较远。
偃麦草是野生牧草,具有非常好的抗病性。
科学家想让偃麦草与小麦杂交,把偃麦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
简单点说,科学家的想法就是让偃麦草和小麦进行特殊的“婚配”
,让小麦的后代获得偃麦草的抗病基因。
其实就是让小麦作母本,让偃麦草作父本进行属间杂交。
因为二者的亲缘关系较远,就像马和驴杂交的后代骡子没有生育能力一样,所以让小麦的后代获得偃麦草的抗病基因,难度非常大。
杂交育种实际上还是利用有性生殖,而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
所以小麦和偃麦草的杂交后代可能抗病但小麦产量很低,甚至可能得到既不抗病又不高产的小麦。
因此育种工作者需要进行很多个杂交组合,再从它们的众多类型的后代中选择出既抗病又高产的类型。
经过近20年的艰苦努力,科学家终于将偃麦草的抗病基因成功地转移到小麦体内,先后培育成了小偃麦8倍体、异代换系、异附加系和异位系等杂种新类型。
到1988年,小偃麦累计推广面积达5400万亩,累计增产小麦16×108kg。
在这些年的科研过程中,科学家还初步建立了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新体系,对以后开展小麦新品种培育奠定了良好的科学基础。
由于小麦进行属间杂交后科学家很难选出既抗病又高产的类型,科学家又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新品种。
例如,小偃麦新品种的培育可以这样做:取一个小麦的体细胞和一个偃麦草的体细胞,用纤维素酶处理去掉细胞壁之后进行融合,使这两个细胞融合成一个杂种细胞。
由于这个杂种细胞兼有小麦和偃麦草的全套基因,因而它是可育的类型,再观察它的小麦产量,如果确实高产就可以推广了。
由于小偃麦的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在黄淮流域冬麦区广泛种植,于是农村流传开了这样一句话:“要吃面,种小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