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镜头扫过地面,积雪开始微微隆起,如同呼吸一般缓缓起伏。
“这不是技术。”
阿娜出现在画面边缘,脸上覆着传统彩绘,“这是回归。
我们忘了语言最初不是用来争论的,是用来安抚的,是用来告诉彼此‘我还在这里’的。”
通讯结束前,陆沉低声说:“有人想见你。
在伊斯坦布尔。”
对方是一位百岁老人,名叫法提玛,曾是奥斯曼帝国末代宫廷诵经人之女。
她在战乱中失散双亲,靠背诵《古兰经》章节换取食物活了下来。
晚年她创办了一所“静默学校”
,教聋哑儿童用手语“聆听”
世界。
三年前,她第一次接触共感系统,竟在数据流中“听”
到了七十多年前母亲临终前念诵的祷词片段。
“她说,‘愿风替我吻你额头。
’”
法提玛透过翻译说道,眼神清明如泉,“那是我们家族最后的暗语。
没人知道,除了我和她。”
她请求艾萨克亲自前往,因为她即将离世,而她有一段口述遗言,只想交给人类之手传递。
三天后,艾萨克踏上飞往土耳其的航班。
途中空姐递来一份餐巾纸包裹的小物件??一枚手工折成的纸耳朵,上面写着:“谢谢你让我学会听自己说话。”
抵达伊斯坦布尔当晚,他穿过蜿蜒巷道,来到博斯普鲁斯海峡边一栋老旧石屋。
法提玛卧于榻上,瘦弱却目光炯炯。
屋内无灯,仅靠烛火照明,墙上挂满各式耳朵形状的陶片,每一片都刻着一句话。
她没让翻译开口,而是直接用颤巍巍的手握住艾萨克,将一枚铜制耳坠放入他掌心。
“这是我母亲留给我的唯一东西。”
她说的是带着古韵的土耳其语,但艾萨克竟听得懂??那一刻,他意识到,某些语言早已超越词汇,成为灵魂的共振。
她开始讲述。
关于战争如何撕裂家庭,关于她在废墟中捡到一本烧焦的日记得知父亲死前仍在写诗,关于她如何在四十岁时终于原谅那个导致全家流离失所的士兵,只因听说他也成了孤儿。
最后,她谈到死亡:“我不怕离开,只怕没人记得我说过的话。
可现在我知道,只要还有人愿意听,我就没真正消失。”
她请艾萨克将这段讲述录下,亲手交给下一个愿意倾听的人。
当磁带转完最后一圈,老人已沉沉睡去。
艾萨克轻轻为她盖上毯子,走出门时,发现整条街的居民都站在窗前,默默注视着他。
没有人说话,但他们全都把手贴在耳边,做出“听”
的手势。
这一幕被远处一名摄影师捕捉下来,后来登上了《国家地理》封面,标题只有两个字:**听见**。
返程途中,艾萨克在机场候机厅遇见一个哭泣的女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