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它们不是复制。”
她喃喃道,“是适应。”
“每一棵都在学习如何听懂不同的人。”
池野补充。
程野始终沉默。
他每天清晨绕树行走一圈,傍晚坐在原地闭目聆听。
渐渐地,他发现自己能分辨出哪些声音来自哪块共鸣石??东京的墙体共振带着金属冷感;西非草原的鼓语有灼热沙粒的摩擦音;格陵兰冰川下的森林则发出类似鲸歌的低频震颤。
更奇异的是,他开始做梦预知。
某个雨夜,他惊醒过来,冲进雨中奔向东北方一处山坡。
在那里,他挖出一块被泥石掩埋的石头,表面刻着几个模糊字母:“FORMIRA”
。
当晚,玛拉莱收到一封尘封二十年的信件扫描件,寄信人是一位战地记者,收件人正是她失踪多年的姐姐米拉。
信中写道:“我把最后一段录音埋在北纬26度,东经103度,如果你听见,请替我说对不起。”
石头已被唤醒,而程野,成了它的引路人。
春分前夕,第一批“信树传灯者”
正式启程。
他们每人携带一块激活的共鸣石,前往世界各地。
目标不是建造纪念碑,不是推广理论,而是寻找下一个“容器”
??那些默默倾听却不求回应的人。
程野选择了西北戈壁。
同行的只有一个十六岁的藏族少年多吉,父母死于雪崩,他曾连续三个月每晚对着山口喊话,直到声音嘶哑。
后来有人发现,他在悬崖边种了一排野棘,每根枝条上都挂着微型录音胶囊,录满了风声与鸟鸣。
他们徒步穿越沙漠,背负沉重设备,却从不使用卫星导航。
程野依靠胸口纹路的热度判断方向,每当靠近潜在节点,那片树叶就会发出微弱荧光。
多吉则用传统星象定位,两人配合默契,宛如古老仪式的延续。
途中,他们救起一名昏迷的地质学家。
醒来后,那人颤抖着掏出一张地图,上面标记着三十多个异常声波采集点,全集中在青藏高原边缘。
他说国家科考队曾秘密研究这些现象十年,最终结论是:“某种集体意识场正在苏醒。”
“你们不是疯子。”
他盯着程野的眼睛,“你们才是正确的那一方。”
一个月后,他们在一处废弃气象站发现第一块戈壁共鸣石。
它嵌在岩层中,形如鹰首,双眼位置镶嵌着天然水晶。
程野将其取出时,整片荒漠响起一阵悠远吟唱,像是千年前游牧民族的安魂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