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系统自动剥离元数据,仅保留内容本身,并随机推送给其他用户。
有人收到后回复:“这正是我昨晚梦见的。”
另一个人则惊恐地发现,那段描述竟出自自己十年前写在日记本里、从未示人的段落。
更诡异的是,部分条目开始出现交叉共鸣现象。
当两个完全无关的人分别上传了看似毫无关联的记忆碎片时,系统会自动生成一条新的文本,像是从两者之间生长出来的第三种意识。
例如:
>用户A记录:“小时候,母亲总在雨天烧热水,说水汽能赶走霉运。”
>用户B回忆:“昨夜失眠,看见浴室镜子上有雾气凝成的手印,像是有人刚触碰过。”
合成结果:
>“水记得所有未说出口的祈祷。
它蒸腾、凝结、落下,只为在某一面镜上留下你母亲的手温。”
艾拉称之为“群体潜意识的语法生成”
。
她警告团队不得试图解析其机制,“否则我们就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审查者”
。
而在巴黎钟楼遗址,午夜蓝光持续显现,且影响范围逐渐扩大。
原本仅限现场感受的“清醒状态”
开始通过直播画面传播。
观看者报告称,即便隔着屏幕,也能体验到短暂的认知解离??他们突然看清了自己长期压抑的情绪,或是意识到某个重要关系早已名存实亡。
一名法国心理学家因此发起“十三分钟疗法”
:每周一次,在固定时间关闭所有光源,静坐十三分钟,不做记录,不求感悟。
参与者反馈惊人一致:“我不是在思考问题,而是在重新认识问题的存在方式。”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欢迎这场无声的变革。
三大洲接连爆发针对“非功能性社交实验”
的抗议活动。
极端效率主义者组织“速境同盟”
公开谴责:“这是对现代文明的背叛!
情感冗余正在拖垮生产力!”
他们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门前焚烧《十三个不该被解决的问题》,高呼“让算法回归控制权”
。
更有甚者,一支神秘黑客团体宣称破解了S-0系统的残余协议,开发出名为“清频器”
的反制程序。
该软件可屏蔽一切被认为“低信息密度”
的人际互动信号??包括眼神停留超过五秒、语音语调波动异常、肢体语言迟疑等特征,自动将其标记为“干扰项”
并予以过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