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船停靠并正式落户国家深海基地。
此后,″蛟龙"
号又先后多次执行了海洋深海科学探索,其中有:
2016年5月22日成功完成在雅浦海沟的最后一次科学应用下潜,最大下潜深度达6579米。
2017年3月4日和7日,该载人潜水器分别在西北印度洋卧蚕1号热液区和大篷热液区进行了中国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的第3次下潜和第4次下潜,这两次下潜都在调查区域发现了热液喷口并获取了硫化物样品。
同年5月23日,"
蛟龙″号完成在世界最深处下潜,潜航员在水下停留近9小时,海底作业时间3小时11分钟,最大下潜深度4811米。
2020年″蛟龙"
号载人潜水器按计划于当年6月从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码头出发,历时一年,于2021年6月完成了环球航次。
"
蛟龙"
号载人潜水器是中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是当时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它的成功说明了该类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标志着中国深海潜水器在那个年代成为世界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是特别值得纪念的。
另一个值得牢记的就是:公元2021年由中国浙江大学牵头,中科院沈阳自r动化研究所、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
重点专项″水下直升机″,在8月27日至9月3日在中国南海完成海试验收,下潜深度超过1000米。
当时海试的样机形状像飞碟,直径15米,以电能为动力,有极强的机动性。
扁平状的圆碟设计使机体水平方向的接触面积小,减小运动阻力,增加了垂直方向运动的稳定性。
该类潜水器之所以叫"
水下直升机"
,是因为它与直升机类似,可完成停机坪″起飞"
、“空中″悬停、原地360度旋转等。
工作时从海底基站"
起飞"
,完成海底观测等任务后降落回海底基站充电、传输信号,实现海底基站间的数据等接驳,避免了敷设海底电缆的难度和成本。
该机可贴底(海底)飞行,海底停机坪″起飞″、降落与入坞,以及360度全周转向、定点悬停、无线充电、声学导航与追踪、布放与回收等,'是中国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自主无人潜水器,可长期驻留海底工作,有自由"
起降”
、定点悬停、全周转向和贴底航行等常规auv(无缆水下机器人)难以实现的功能,可用于海底移动观测、资源勘探、区域巡航与探测、管线监测与维护、救援与打捞、考古,以及海洋牧场和海上风电智能运维等。
这么一个″水下直升机″的概念是当时浙江大学的陈鹰教授等人提出的,是他们受直升机的启发,为提高潜水器的机动性能,丰富工作模式而设想提出的。
而当时传统的无人潜水器基本适用于海洋上层水体的观测与作业,″水下直升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