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实际上,通过对社教社自我塑造和他者视野的综合,我们就有可能最近距离观察这个历史存在,细致地分析社教社和参与其中的人物及活动,我们就有了对那个时期政治、学术和教育中的权力关系做出描述的底色,正如俄国哲学家赫尔岑所言:“向后看,就是向前进”
,深刻认识过去的思想,或许就可以揭示未来意义。
[1]李华兴:《民国教育史》,572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理事会第4次会议上有“请规定本社社徽形质案”
,决议请尚仲衣(召集人)、韩天眷、杨秉仪三人负责设计,并限于四月底将设计结果,交到事务所以便制造;理事会第6次会议,“请规定本社社徽形式案”
,决议“函请韩天眷社友继续设计,并代为征集”
;理事会第7次会议,“请规定本社社徽形质案”
,决议交第三届年会讨论。
《第四次理事会议》,载《社友通讯》,第1卷10期,1933;心斋:《承上启下的两次理事会》,载《社友通讯》,第2卷4、5期合刊,1933;《理事会第七次会议》,载《社友通讯》,第2卷10期,1933。
[3]《演说词及其他论文本社理事会事务所总干事俞庆棠报告》,见中国社会教育社编:《中国社会教育社第一届年会报告》,89~90页,无锡,民生印书馆,1933。
[4]陈礼江:《民众教育的回顾与前瞻》,载《教育与民众》,第5卷8期,1934。
[5]《演说词及其他论文本社理事会事务所总干事俞庆棠报告》,见中国社会教育社编:《中国社会教育社第一届年会报告》,90~91页,无锡,民生印书馆,1933。
[6]顾良杰:《贡献于本社第三届年会》,载《社友通讯》,第3卷2期,1934。
[7]宗秉新:《历史所昭示的本社底前途》,载《社友通讯》,第2卷2、3期合刊,1933。
[8]**:《编完之后》,载《民众教育月刊》,第3卷7期(伍博纯先生纪念专号),1931。
[9]方惇颐:《本社第四届年会之前前后后》,载《社友通讯》,第4卷9期,1936。
[10][日]新保敦子:《试论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从与日本对比的视角》,见李廷江主编:《晚清中国社会变革与日本》,159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1]张礼永:《教育建设的第三条道路——民国时期教育研究组织之探析》,119页,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1。
[12]《浙江省立图书馆对于中国社会教育社年会之献辞》,见中国社会教育社编:《中国社会教育社第一届年会报告》,97页,无锡,民生印书馆,1933。
[13]曹天忠:《中国社会教育社与乡村教育派分的互动》,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14]古楳:《社会教育指南》,11~12页,上海,大夏大学教育学院,1940。
[15][日]新保敦子:《试论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从与日本对比的视角》,见李廷江主编:《晚清中国社会变革与日本》,138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6]宗秉新:《历史所昭示的本社底前途》,载《社友通讯》,第2卷2、3期合刊,1933。
[17]《复刊词》,载《社友通讯》复刊,第1卷1期,1947。
[18]《本社第五届年会讨论中心问题〈社会教育与新中国之建设〉讨论大纲》,载《社友通讯》复刊,第1卷1期,1947。
[19]张宪文、张玉法主编:《中华民国专题史第二卷文化、观念与社会思潮》,11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