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理事会会议决议“交常务理事接洽进行,斟酌办理”
。
《第十一次理事会议记》,载《社友通讯》,第3卷10期,1935;《理事会第十二次会议记》,载《社友通讯》,第4卷4期,1935。
[150]1934年10月28日,第十次理事会议通过:“本社系学术团体,此后对于社教事业之研究与实验,只予以精神或旁力之协助,一概不津贴经常费”
。
《第十次理事会议记》,载《社友通讯》,第3卷5期,1934。
[151]《第十三次理事会及第四届年会筹备委员会联席会议记录》《合办实验区办法》,见中国社会教育社第四届年会筹备委员会编:《中国社会教育社第四届年会纪念册》,129~131页,广州,培英印务局,1936。
[152]《讲演词》,见中国社会教育社第四届年会筹备委员会编:《中国社会教育社第四届年会纪念册》,91~93页,广州,培英印务局,1936。
[153]主文:本社应酌设实验区于各地,以便分别研究实验各种民教问题案
决议:办法修订为:(1)商请教育部划全国为若干区,每区由本社主持设立实验区一处,其经费由教育部津贴,或完全拨给,其实验中心,分别就各区特殊环境规定之。
(2)由本社自划全国为若干区,分别商定各该地方教育行政当局,或民教机关合作设立,其经费由各该地方自理,或由本社酌量津贴,其事业应受本社之指导。
《中心问题以外提案决议录丙、社务类》,见中国社会教育社编:《中国社会教育社第四届年会纪念册》,81页,无锡,民生印书馆,1935。
[155]《决议案》,见中国社会教育社编:《中国社会教育社第三届年会报告》,38页,无锡,民生印书馆,1934。
[156]张君劢:《书院制度之精神与学海书院之宗旨》,载《新民》,第1卷7、8期合刊,1935。
[157]舒新城:《中国教育建设方针》,载《教育杂志》,第20卷5期,1928。
[158]余家菊:《乡村教育的危机》,载《中华教育界》,第10卷1期,1920。
[159]费孝通:《乡土重建》,72~74页,上海,上海观察社,1948。
[160]李景汉:《定县社会调查报告》,20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161]田正平:《清末毁学风潮与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受挫》,载《教育研究》,2007(5)。
[162]马秋帆:《梁漱溟教育论著选》,1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63]陈礼江、陈友瑞:《农民对于文化反应心理之调查与研究》,载《教育与民众》,第8卷1期,1936。
[164]《毛泽东选集》第1卷,39~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5]蒋纯焦:《一个阶层的消失:晚清以降塾师研究》,243~245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166]黄理斋:《保甲中心之村政建设实验》,载《社友通讯》,第3卷3期,1935。
[167]庄泽宣:《如何使新教育中国化》,载《国立大学联合会月刊》,第1卷11期,1928。
[168]心水:《现在教育制度的罪恶》,载《生活》,第5卷30期,1930。
[169]于述胜:《民国时期社会教育问题论纲——以制度变迁为中心的多维分析》,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
[170]俞庆棠:《民众教育》,95页,南京,中正书局,1935。
[171]钟灵秀:《识字运动的重要和推行》,载《教育与民众》,第7卷8期,1936。
[172]中华民国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社会教育法令汇编》,13~14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
[173]陈大白、邢广益:《洛阳实验区之新教育实验》,载《民众教育月刊》,第5卷1期,1935。
[174]马宗荣:《识字运动·民众学校经营的理论与实际》,115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175]沙居易:《普及乡村基础教育的实验》,载《社友通讯》,第4卷1、2、3期合刊,1935。
[176]《洛阳实验区近讯民众基础学校之活动》,载《社友通讯》,第3卷12期,1935。
[177]梁漱溟:《乡村运动发生的事实经过》,见马秋帆编:《梁漱溟教育论著选》,301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78]《社务报告第十次理事会决议案执行状况》,载《社友通讯》,第3卷9期,1935。
[180]朱坚白:《论政教合一》,载《社友通讯》,第3卷12期,1935。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