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对乡村民众来讲,学校不再是乡民随便涉足之地,大门上常常挂着“闲人莫入”
的牌子,新式学堂所教的内容与教学活动,远离农村生活:“而乡村农家应具的知识能力,又一毫无有,代以学校里半生不熟绝不相干的英文、理化等学科知识;乡间的劳作一切不能作,代以体操、打球运动与手足不勤的游惰习惯。”
[162]此时,各大书局出版的教材,多以城市生活为场景,与乡村生活毫不相干。
陈礼江等人专门就“农民读书有何利益”
的问题做了大量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农民普遍认为,他们读书的益处是实用,如写信记账、识字明理、万事不求人(如写春联等)等,这些能够在私塾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在新式教育中难以直接得到。
此次调查涉及江苏、江西、浙江、安徽等18个省。
被调查者中,文盲仅占总数的11.88%,有初等教育程度者(读书1~6年)最多,占59.39%,他们大多为接受私塾教育者。
[163]毛泽东曾对这种情况有详细描述:“‘洋学堂’,农民是一向看不惯的。
……乡村小学校的教材,完全说些城里的东西,不合农村的需要。
小学教师对待农民的态度又非常之不好,不但不是农民的帮助者,反而变成了农民所讨厌的人。
故农民宁欢迎私塾(他们叫‘汉学’),不欢迎学校(他们叫‘洋学’),宁欢迎私塾老师,不欢迎小学教员。”
[164]在传统社会中不管官学、书院、社学和义学,各种学校作为地方文化、教育的中心,不仅授予文化知识,而且还承担着祭祀地方先贤、表彰孝子节妇等引导地方风俗的责任,学校的教官,不仅是生员们的老师,亦是周边民众的精神楷模;它的大门,不仅面向蒙童、士子,而且同时对地方民众开放,是一个开放的场所。
近代以来广大农村地区的私塾一直延秉着这种功能,这也是广大私塾“屡禁未绝”
的深层社会原因所在。
[165]洛阳实验区、花县实验区的乡村基础情况调查大体如此,如洛阳实验区为普及乡村教育,鉴于推广区私塾众多,“不得不就原有师资,加以训练,充实其基本知识,改良其教育方法”
[166],便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
新式教育的城市化、贵族化现象,膨胀了民众接纳新式教育后的功利心。
“从社会情形看,受过教育之后,不特没有好处并且有害处。
据我所知道的,有许多农民在乡村未受教育之前,还在乡村耕田,一旦受了教育之后便连田也不耕,有些连家也不愿意回了。”
[167]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三十年来中国所自号为‘新教育’也者,在最前二十年是闭着眼睛跟着日本瞎跑,较近十年是闭着眼睛跟着美国瞎跑,最近又有闭着眼睛跟欧洲大陆瞎跑的倾向。
我们从未想起呆板板的把实业已经发达国家的教育制度搬到中国来,不但于国家社会毫无裨益,反而造成了许多高等游民——现在仍在继续不停的制造,摧残民族前途的命脉。
……欲顾中国民生的需要,社会的安宁,民族的繁荣,在教育方面,非把现在的教育制度根本推翻不可!”
[168]实际上,1904年开始建立起来的新式教育制度,是“以癸卯学制为代表的现代学校体系,主要是一种作为科举制度替代物的现代精英(或人才培养)制度”
[169],中国社会“教化以学校为本”
传统断裂,师范生的增多,替换了原本“乡里乡亲”
的塾师,学校挂上了“闲人免进”
的牌子,传统学校承担的地方文化中心功能消于无形。
尽管政府数次变更学制,扩充内容,但对文盲众多的社会现实束手无策,新式教育自然招致世人百般诟病,在此社会语境下,带有浓烈“致敬传统”
色彩的社会教育有了发生、发展的机会,“教化以学校为本”
的社会教育实验事业得以展开。
不同于学校教育界急于撇清与政治的纠葛而倡导“教育独立”
的理念,社会教育界专家却热衷于将两者“浑然一体”
,社教社总干事俞庆棠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她认为“民众教育的政策,从内容方面而言,是应以政治教育为中心的,因为可以拿政治的力量来改善经济,藉经济的动机来推进教育,用教育的方式来解决政治。
申言之,用教育的力量来解决政治,用政治的力量来推进教育,企望政治与教育之组织合一”
。
[170]国民党元老、社教社的发起人钮永建作为洛阳实验区的倡议者之一,设计出借助政治力量的“征学制”
,强迫失学民众进入民众基础学校接受补习教育。
社教社资深社员、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科长钟灵秀极为认可政教合一的力量:“现在国难严重,日深一日,无知无识的文盲,不但是不能够挽救国难,并且是万不能立足于优胜劣汰之二十世纪的世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