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表3-8洛阳实验区军农训练班生活课程表(1936)[68]
续表
表3-8中显示,军农训练班5:00起床,21:00就寝,每个时间点都框定明确的生活、课程内容,以期能在最短时间内改善乡民的散漫作风,培养出高度的集体意识。
在生活课程安排中,实验区非常注重集体仪式,如早操、升降国旗,就寝前谈话时间固定安排唱党歌、呼口号[69],周日上午为固定的纪念周活动,甚至吃饭都分组集体进行。
除生活课程外,实验区还为军农训练班安排了夜间射击和紧急集合、修筑道路和种树等社会活动,训练班结束后,并组成集团组织。
“军农训练班的目标,不仅在使学生能够得着最低限度的军事训练和农事知能,我们最大的希望是如何的使这班受过训练的学员,能够成为一个永久的团体,并能在地方上发生作用。
这点,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无时不把这一层意见,向同学提示。”
[70]对村民中少数分子给予专门训练的民众领袖训练,去执行政务督导,改进乡村建设的整体事业,政务辅导主要是推广征学和学务辅导,甄别教员[71],由吕庙实验村中心民众基础学校青年班学生在传习时间协助各村教学,采取月考、会考测试,考察各民众基础学校学生的教学进步情况,核心在于乡村学校教师地位变化,使其不仅从事学校教育,并负有督导下层政治工作之责,乡村学校教师是改造乡村社会的灵魂。
第三阶段力倡政教合一的教育,构建保教合一制度,以普及保教训练,建立三位一体的中心组织[72],健全县政下层政治机构。
这些事业的开展,都构成了以保甲为中心的乡村村政建设实验的具体内容。
洛阳实验区第三年,以全民造产作为中心实验,并指定筱王村为造产实验地点中心,作村单位全民造产专精实验,“全民造产之实际经营,其第一步骤须将原有经济情形与生产手段,予以适当之调整,运用政治力量,施行教育方法,使成造产经营之有机的组织”
,根据以往实验经验,成立筱王村造产协会,由村民自动组织,协谋发展负责筱王实验村内生产、消费、分配、运销等经济行为,“务使其组织之机构,极为灵活完整,其事业之发展,亦能日臻昌盛,俾适合个别之图存,与便利国防经济之供备”
。
[73]揆之史实,全民造产中心实验的主要事业为造产训练班,以“(1)训练乡村青年,授以生产技能,俾成为农村自力更生之中心;(2)介绍乡村青年以教育学术,俾成为乡土教育建设之领袖”
为目标,以“造就本区强迫造产干部人才及训练民众基础学校师资”
为总宗旨,招收本区施教区域内16岁以上青年,要求完全小学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者,规定各甲保送合格学员,予以两年的训练,毕业后服务乡村全民造产事业。
该班课程日程表如表3-9所示。
表3-9洛阳实验区全民造产训练班课程日程表(1936)[74]
从表3-9可见,造产训练班依旧采取军事化管理,每日6:00开始温课,然后是隆重的升旗仪式、晨操练习等,18:30举行降旗后整队放学。
该班课程分为5个板块,基本学程、康乐、造产、教育学程及实习,其中造产学程所占比重最高,四个学期学分分别为10∶10∶13∶13,基本学程第一、二学期均为12学分,后两个学期则降为5学分。
实习学分分别为4∶4∶6∶6,强调从做上学,以便能获得实用知能,如农田实习、造产制造等,促进生产互助等合作社组织等。
该班学生两年受训期结业后,由洛阳县政府分发在实验区各村服务。
对于16岁以上的青年学员来讲,每天早、中、晚三次整队放学或许更多的是训练他们的集体精神。
对于实验区的青年妇女的造产实验,则组建了“庆棠学团”
,造产指导的同时,还予以其工艺学习、烹饪方法、洒扫整洁、家事和儿童保养等知识技能训练。
当然,洛阳实验区作为社教社的实验田,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团体的“社教合一”
社教实验,在“实验区实验乡实验村等名词成了时髦的口号”
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其风光远不及河北定县和山东邹平实验事业,“中外人士前往该两县参观者,络绎不绝,可是洛阳实验区自创设以来,社会上知者尚少,就是报纸上偶见登载些该区的消息,也还没有特别引起人们的注意”
。
[75]该记者是因为部队修筑孟洛公路、驻扎在紧邻实验区的洛阳东关外唐寺,才“近水楼台”
予以考察。
从这篇考察记来看,洛阳实验区在当时的影响,更多的是在社会教育学界和社教行政层面,我们不能因为《社友通讯》长篇累牍刊登洛阳实验区事业,或其他社教刊物对其多有关注,就臆断洛阳实验区对时人影响如何重大,不能因为研究一个历史存在就无限凸显它当时的社会影响。
图3-11洛阳实验区指导处新旧职员合影(1935)[76]
实际上,这种看似轰轰烈烈背后,是社教社理事会执着推进社会教育实验的情怀,是实验区指导处职员的寂寞坚守,特别是后者。
每月400元的经费,漫天黄沙、兵匪混杂的北方环境,对于这群平均年龄不足35岁、受过民众教育专业训练、多来自山清水秀的江南之地的翩翩青年,挑战可想而知。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是培植社教人员之专业机关,英才辈出,蜚声国内,本区指导员多取供于此,并经中国社会教育社郑重介绍,故工作人员均品学兼优,英气勃勃,足为事业推动之大动力。”
[77]社教社常务理事梁漱溟、理事江问渔在《乡村建设实验》(第3卷)中专门提及洛阳实验区条件艰苦,对指导处职员们的“此种清苦生活,诚堪敬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