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康熙五十二年阳春三月,京城褪去冬寒,被一场空前盛大的庆典热潮裹挟——这年农历三月十八,是康熙帝玄烨的六十大寿。
自新年正月起,筹备事宜便已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从紫禁城到各省州县,从王公贵族到市井百姓,皆以不同形式参与这场“万寿盛典”
,其规模之宏大、场面之奢华、参与之广泛,堪称清代前期乃至中国古代史上罕见的盛世图景。
从京城布局来看,内务府早在数月前便调集天下能工巧匠,对庆典核心区域进行全面改造。
自皇宫午门起,经正阳门、棋盘街、西长安街,直至畅春园(康熙晚年常居之地),绵延三十余里的道路被彻底翻新:路面铺设细软黄沙,踩上去无扬尘之扰;两侧每隔三尺便立一根朱红立柱,柱顶悬挂明黄绸幔,幔上用金线绣着“万寿无疆”
“国泰民安”
等吉祥字样,随风飘动时,宛如金色长龙蜿蜒于街巷。
立柱之间还搭建了数百座彩棚,棚高丈余,皆用绫罗绸缎装饰,棚内陈列着各省督抚进献的奇珍异宝——江南的云锦、蜀地的蜀锦、岭南的珊瑚、西域的和田玉,乃至海外诸国进贡的钟表、琉璃器,琳琅满目,引得百姓扶老携幼驻足围观,侍卫们则手持长枪,在彩棚外侧形成人墙,既维持秩序,又彰显皇家威严。
彩棚之间,还穿插着数十座临时戏台,京城最负盛名的“三庆班”
“四喜班”
等戏班轮流登台,演绎《长生殿》《庆寿图》等贺寿剧目。
戏台上的行头皆用金线绣制,道具精致考究,丝竹之声与唱念之音此起彼伏,与百姓的喝彩声交织在一起,让整条长街都沉浸在热闹喜庆的氛围中。
更有甚者,内务府还在西长安街搭建了一座“万寿灯楼”
,楼高二十余丈,通体用楠木打造,外罩明黄纱灯,灯上绘着“尧天舜日”
“五谷丰登”
等图案,入夜后,数百盏灯同时点亮,照亮半个京城,远远望去,宛如天上宫阙降临人间。
鎏金的阳光洒在朱红宫墙上,三十里长街的彩棚连绵如织,明黄绸幔在风中翻飞,“万寿无疆”
的欢呼声此起彼伏——这场为康熙六旬寿辰筹备的庆典,被史官笔下的“盛世华章”
包裹,可掀开那层华丽的绸缎,底下却是累累白骨与百姓的血泪。
内务府早在半年前便传下旨意,要天下六十五岁以上耆老赴京参加千叟宴,“共沐圣恩”
。
旨意传到各省,瞬间变成地方官邀功请赏的工具。
山东青州一位七十九岁的老农王老汉,一辈子没出过县城,却被衙役踹开家门,强行架上牛车——地方官说“圣上有旨,不来就是抗旨”
。
牛车颠簸在坑洼的官道上,王老汉裹着单薄的破棉袄,每天只靠衙役扔来的半块硬饼充饥,走了二十天,刚到直隶边界,就冻饿交加,咳着血没了气。
衙役怕担责,连夜把他的尸体拖进乱葬岗,第二天又从附近村子抓了个八十岁的瞎眼老头顶上,继续往京城赶。
这样的惨剧,在通往京城的各条路上不断上演。
江南苏州府,衙役为凑够“耆老名额”
,把寺庙里八十岁的老和尚都强拉出来;山西大同,一位九十岁的老妪被子孙背着赶路,却在翻越太行山时,被突如其来的风雪埋进山沟;陕西西安,十多个老者挤在一辆没有棚子的骡车里,白天晒得脱皮,夜里冻得发抖,沿途不断有人倒在车下,最后能走到京城的,不足出发时的三成。
可地方官的奏折里,只写着“耆老踊跃赴京,沿途百姓夹道欢迎”
,连一句关于死者的记载都没有。
好不容易到了京城的老者,日子也没好到哪里去。
内务府临时搭建的毡房,四面漏风,地上只铺着一层干草,夜里零下的温度,不少老人冻得整夜发抖。
每天发放的“口粮”
,是掺着沙子的糙米和几块发馊的窝头,想喝口热水都得自己去远处的井里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