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如吴作梅《〈长生殿〉跋》认为洪升作《长生殿》的动机与司马迁作《史记》相同,都是“发愤著书”
,陈四如《〈桃花扇〉跋》认为《桃花扇》具有春秋笔法,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长生殿》与《桃花扇》的主旨。
明清两代的戏曲作品、选集,多数都附有序或跋,为我们了解作家、解读作品提供了方便。
5.戏曲评点
戏曲评点是一种包括凡例、题辞、眉批、夹批、总评、读法、圈点、集评甚至音释、笺注等形式在内的批评样式。
明代中晚期,随着传奇、杂剧创作的繁荣,戏曲评点也兴盛一时。
到明末清初,戏曲评点蔚然成风,凡有新的剧本问世,几乎立即就有评家为之评点,成为中国戏曲学和文学批评史的一种奇特现象。
今从各公私藏家的版本看,标有“李卓吾先生批评”
的剧本就有《西厢记》《荆钗记》《琵琶记》《红拂记》《玉簪记》等十数种。
而标明汤显祖“玉茗堂批评”
的共有13种之多,其中或有书商的伪托,但所批《董西厢》和《王西厢》确有他的亲笔题识。
清代,戏曲评点仍很盛行,大家辈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推金圣叹批点《西厢记》,另有毛声山评点《琵琶记》,吴舒凫批点《长生殿》,吴氏三妇合评《牡丹亭》,程琼评点《才子牡丹亭》等。
6.笔记、尺牍、小品等中的评论
明清人的笔记、尺牍、小品等,常常笔涉艺苑曲坛,或记载当时佚闻,或书写即时感受,在鉴赏品评的同时,也透出许多理性的思考。
明代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是一部内容十分广博的学术笔记,戏曲亦在其研治之列。
他以一个艺术鉴赏家的独特视角,提出了一些有别于传统戏曲理论的真知灼见。
如舞台演出的和谐美、剧本创作的“谬悠其事”
说及案头文学“工”
之美等,对传统曲学有所突破。
书中对曲目名称来源、作家籍里的考辨,对于后人研究戏曲也大有助益。
晚明张岱的小品集《陶庵梦忆》中有许多精彩文字记录了明末官宦家乐和民间的演剧活动。
其中有文人与演员串戏以自娱,有家乐随时演出以自炫,有民间戏班的大规模演出以与万人同乐等记载。
他笔下的西湖之春、扬州清明、秦淮之夏、虎丘中秋等民间戏剧盛会,更是有声有色,令人神往。
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记录昆曲及花部的诸多演员,其论曲喜言“神”
“态”
之类气质,如论小生张德容演《寻亲记》“酸态如画”
,小旦马大保演《占花魁》“有娇鸟依人最可怜之致”
等,妙趣横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