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盛唐文人所写的曲子词基本上都是整齐的五、七言形式,个别为长短句。
中唐时,文人开始热衷于倚声填词。
元和以后,文人填词逐渐增多,词正式成为一体。
文人诗的语言及思想感情开始渗入词中,使词逐渐脱离原来的淳朴真挚、朴素生动但又粗糙简陋的原始状态,形成一种正式的文人文学体裁。
到晚唐,温庭筠的词以秾丽的色彩、华艳的词藻、细腻的手法来描绘形象和刻画心理,形成了一种秾艳香软的艺术风格。
这是文人词趋于成熟的一个标志。
五代十国时期,倚声填词更是蔚然成风。
西蜀与南唐二地,经济文化最为发达,成为词人雅集之地。
西蜀词人的词大多收入《花间集》。
而南唐词人则以李璟、李煜、冯延巳最为出色。
词入宋而发展到鼎盛状态,成为一种完全独立并与诗体相抗衡的文学形式。
北宋词的主流依然是沿袭晚唐五代词风,吟风弄月,注重词的抒情性与音乐性。
如晏殊、张先等刻意求精,使词的形制更加丰富,语言更加精练,意境更加深婉,风格更加细腻,特别是使词的音律更加精致合乐。
北宋还有一些词人从词风词境入手,着意于词体的变革。
范仲淹的《渔家傲》和王安石的《桂枝香》,词调慷慨苍凉,境界开阔悲壮,感情抑郁深沉。
之后,苏轼有意利用词在语言形式上的某些特点,自由畅达地表现各种各样的生活情趣、生命感慨,不仅把本来属于诗歌的“言志”
内容写到词中,而且把诗里已经出现的散文句式、语词也用在词里,使词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自由。
另外,在苏轼之前,音乐是词的生命,音乐的特性重于文学的特性,因此协律合乐是填词的首要条件。
苏轼尝试使词与音乐初步分离,摆脱音乐的附庸地位而成为独立存在的一种文学体裁。
南渡之后,词人们以不同的态度与方法进行创作,为宋词的继续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李清照承受了两宋之际国亡家破之痛,生活际遇、思想感情都发生了巨变,相应地,词的内容和情调也发生了变化,由明丽清新变为低徊惆怅、婉丽凄伤。
其后,辛弃疾、陆游、姜夔等人,带来了宋词的再次繁荣。
辛弃疾是伟大的爱国词人,他的许多词作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的志向、揭露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
南宋后期的词人如吴文英、张炎等,对过去各种表现手法进行筛选整理,在词的形式、语言技巧方面做出了新的贡献。
元代词上承两宋余绪,虽成就难以继盛,但也出现了不少词人,其中也不乏名篇佳作。
元词的创作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包括出生于元统一之前词人的创作,如元好问、张之翰等。
他们大多有着亡国和战乱的经历,往往在词中抒写怀念故国的黍离之悲。
第二阶段则是出生于元统一之后到元亡之前词人的创作,有虞集、王旭、萨都剌等。
他们大抵出生于忽必烈改元之后,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乱,议论行藏出处、企慕半隐半俗的生活,是他们词作的主要内容。
总体来看,元词思想和艺术俱臻上乘的数量少,整个创作局面呈衰微之状。
明初,刘基、高启等人仕途蹉跎,所作的词自成家数,各具特色,尚存宋元遗风。
明中叶后,词风日下。
杨慎、王世贞、汤显祖等人多有创作,却都不是当行词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