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三、非公有经济发展与财产制度改革的新突破
banner"
>
非公有经济在中国三十年的巨大发展,使得中国形成了包括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在内的混合经济体制。
如何评价这种财产制度?人们通常的讲法是: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这种提法是人们对我国目前的财产制度的一个较为经典的概括,也是较为流行的提法,而且人们也认为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一个最基本要点。
这个提法在十余年前是符合我国所有制体制的现实状况的,但现在似乎与现实情况完全脱节。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我们判断某种经济成分是否在社会所有制体系中占主体地位的时候,主要是看该种经济成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二是对就业的贡献,三是对税收的贡献,四是对技术进步的贡献。
只有当一种经济成分在上述四个方面的贡献上都占主体地位时,才能说该种经济成分在所有体制中占主体地位。
但是当我们用这四个方面的指标体系分析我国现有公有经济时,发现它并没有在这四个方面的贡献中占主体地位。
第一,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看。
我们分析了2005年以来的有关GDP增长的相关资料,发现个体私营经济占GDP的比重已达到45%以上,外资(包括我国港澳台的资本)占GDP比重已达15%,两者相加已占GDP比重的60%以上,因而公有经济对GDP的贡献似乎并不占主体地位,因为它已降至40%以下。
如果考虑到我国不少国有控股企业中存在大量非公有股份,那么公有经济对GDP的贡献就实际上还要少于这个比例,因而公有经济在经济增长的贡献上并不占主体地位。
在GDP的统计上,人们认为收入法可能更为确切一些,但在我国目前的收入统计上,对非公有经济的统计往往会出现疏漏和“逃漏”
。
因而若考虑这种情况,非公有经济对GDP的贡献可能还要大。
所以公有制经济在GDP贡献上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第二,从对就业的贡献来看。
根据对近几年就业状况的分析,我们发现公有经济对就业的吸纳力明显在下降,例如作为公有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经济,不仅没有增加就业岗位。
而且还在减少就业岗位,例如“十五”
期间最少减少了15000个就业岗位。
非公有经济则不仅分担了国有的“减员增效”
的后顾之忧,而且还吸纳了更多的新增劳动力。
据我们估计,个体私营经济及外资对就业的贡献最少在80%左右,而公有经济贡献可能仅占20%左右,因而在就业贡献上公有经济并不是主体。
在就业统计上,我们对非公有经济就业的统计疏漏比较多,例如非组织就业,即没有经过中介机构的就业,就在统计上往往很难统计到。
因此,在就业贡献上非公有经济要远远超过公有经济。
第三,从税收贡献上看。
过去我国公有经济一直是纳税的主体,但近几年非公有经济已成为纳税主体。
从近几年的税收状况来看,作为公有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经济的税收贡献一直在下降,已下降到了20%左右。
考虑到作为公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城镇集体所有制,实际上大都改制,成为各种非公有企业,因而城镇集体所有制这部分公有经济的税收贡献实际上已经很少。
正因为作为公有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国有经济和城镇集体经济的纳税贡献一直在下降,所以现在公有经济的税收贡献最多在30%左右。
但个体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对税收的贡献却在一直上升,现在已达到三分之二左右。
在有些地方,个体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对税收的贡献已达到70%~80%,甚至更高,它们已经成为地方财政的主体财源。
因此,在税收贡献上公有经济实际已经并不是主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