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当时王曼霞同志急得满嘴燎泡,赶在苏联专家走之前去请教,”
高庆狮回忆道,“可对方就轻飘飘甩了句‘你们搞不定的,回头我寄几片过来’。
王曼霞同志心里像被针扎了一样,回来就跟我们说:‘我们要的不是几片膜片,是自力更生的本事!
’”
后来,王曼霞带着团队昼夜攻关,还联合了设计院和中科院化学所,硬生生啃下了这块硬骨头,造出了属于中国的“争气片”
。
“苏联专家走了,反而把咱们的斗志激起来了!”
高庆狮的声音提高了些,“大家都说,搞尖端技术,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这枚导弹,就得叫‘争气弹’,给咱们中国人争口气!”
可难题又跟着来了——推进剂不合格。
苏联专家断言,中国的液氧杂质太多,用不了;苏联用玉米酒精当燃料,中国用的是土豆酒精,也不行。
总设计师梁守盘不信这个邪,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验算纸堆得比人还高,灯火彻夜不熄。
最后,他拍着桌子说:“他们的算法错了!
把杂质的气态体积当成液态算了!
咱们的液氧,完全能用!”
果然,苏联专家撤走还不到一个月,1960年9月10日,用国产燃料发射的苏制p-2导弹,就呼啸着冲上了天。
烈焰从发射架下喷涌而出,导弹稳稳地离开发射台,穿过云层,在蓝天上拉出一道壮丽的乳白轨迹,最后化作天边一点寒星。
七分钟后,捷报传来——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区!
发射场瞬间沸腾了,张震寰将军激动地跳起来,紧紧抱住钱学森:“成了!
老钱,我们成了!”
紧接着,12月6日和16日,“1059”
又两度发射,次次都精准命中目标,弹无虚发!
就在首战告捷的同时,中国自己的导弹部队也悄悄组建起来。
从1963年10月开始,国产“1059”
成了练兵的利器。
到了1964年,这枚凝聚着无数人心血的导弹,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东风一号!
说到这儿,高庆狮的声音哽咽了:“当年那么难,咱们都挺过来了。
现在有这位可爱的老人给咱们撑腰,恢复高考、重建科研体系,还有什么坎儿过不去?我相信,再过十年、二十年,咱们中国的科技,一定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他的话刚落,会场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掌声像潮水一样,久久没有停歇。
这位可爱的老人坐在主位上,看着眼前这群眼里有光的学者,嘴角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科教事业的春天,真的要来了。
:()1977年高考又一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