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他没有立刻评价方案,而是起身走向墙角的陈列柜,打开柜门后,取出一个发黑的旧锡壶——壶身上有一处明显的凹陷,边缘还残留着氧化的痕迹。
“这是当年,一位中学教师留下的物品。”
他双手捧着锡壶,手指轻轻摩挲着凹陷处,声音低沉却充满力量。
“当年这位教师带着学生转移,怀里紧紧抱着一箱教材。
遭遇敌人袭击时,他用这把锡壶挡住了子弹。
最终教师不幸牺牲,但教材和锡壶都保存了下来。”
他将锡壶轻轻放在桌上,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语气沉重:“当年,有人用生命守护知识与教育。
这份对教育的赤诚,是我们今天发展科教事业的宝贵财富。”
“招生是教育的入口,选拔人才的方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未来。
我们制定方案时,一定要对得起先辈的付出,要对国家和人民负责。”
他拿起那份方案,翻到有争议的部分,语气诚恳地说:“同志们,我知道大家制定这个方案很辛苦,也考虑了很多现实情况。
但开卷考核和基层推荐为主的方式,可能难以准确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
“我们是不是可以再研究研究,有没有更严谨、更公平的办法,既能保证质量,又能让真正有才华的年轻人脱颖而出?”
在场的人都默默点头,开始低声讨论起来。
他们都清楚,这份方案的整体思路,在此前的夏季工作会议上已经初步确定,并且得到了部分部门的初步认可。
但他的话和那个旧锡壶的故事,让他们开始重新审视方案的不足。
他心中更是明白,他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份方案文本,更是横亘在许多人心中的思想壁垒——这壁垒,源于固化的观念,源于对打破常规的顾虑,也源于对承担责任的畏惧。
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往往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受过往经历和环境影响,一旦形成便不易改变,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耐心才能突破。
他将方案合上,放在锡壶旁边,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这样吧,这个方案我们先不急着定。
大家回去再琢磨琢磨,多征求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和专家的意见。
一周后我们再开个会,共同商议一个更好的办法。”
窗外的蝉鸣声依旧清晰,可他心中已然有了方向:这道思想的壁垒、这份固化的观念,即便再难突破,也必须全力打破。
为了那些渴望通过考试改变命运的年轻人,为了未来的发展,他必须坚定地迈出这个步伐,哪怕这一步要面对更多压力与挑战。
夏夜,蝉鸣声此起彼伏,让宁静的胡同多了几分喧闹。
即便到了夜晚,空气中仍残留着白日的燥热。
但在一处挂着"
静"
字木牌的书房里,灯光却一直亮到深夜。
窗纸上映出一个弓着背的身影——花白头发的他正伏案工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