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张铁生在信中写道:“尊敬的领导:书面考试就这么过去了,对此,我有点感受,愿意向领导谈一谈。
本人自一九六八年下乡以来,始终热衷于农业生产,全力于自己的本职工作。
每天近十八个小时的繁重劳动和工作,不允许我搞业务复习。
我的时间只在二十七号接到通知后,在考试期间忙碌地翻读了一遍数学教材,对于几何题和今天此卷上的理化题眼瞪着,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不愿没有书本根据的胡答一气,免得领导判卷费时间。
所以自己愿意遵守纪律,坚持始终,老老实实地退场。”
他还写道:“说实话,对于那些多年来不务正业、逍遥浪荡的书呆子们,我是不服气的,而有着极大的反感,考试被他们这群大学迷给垄断了。
在这夏锄生产的当务之急,我不忍心放弃生产而不顾,为着自己钻到小屋子里面去,那是过于利己了吧。
如果那样,将受到自己与贫下中农的革命事业心和自我革命的良心所谴责。
有一点我可以自我安慰,我没有为此而耽误集体的工作,我在队里是负全面、完全责任的。”
这位落款为“白塔公社考生张铁生”
的青年,1968年中学毕业后就下乡插队了,当时他担任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第四生产队队长。
1973年6月,他作为县里推荐的工农兵学员候选人参加考试。
最终成绩出来了,语文38分,数学61分,物理化学6分。
但这封写在试卷背面的信,才是真正改变他命运乃至影响时代的关键。
1973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载了此信,编者按还盛赞其对大学招生路线问题的“深刻见解”
。
8月20日,《人民日报》也转载了这封信并且加了按语,将此信定性为教育战线两条路线斗争的体现。
紧接着,全国报刊纷纷转载,这封信一下子就传遍了大江南北。
“白卷事件”
发生后,张铁生在时任辽宁省主要领导人的注意下,被塑造成了“反潮流英雄”
。
他的命运陡然改变,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破格录取,后来甚至官至全国人大常委。
从那以后,张铁生开始频繁参加社会活动,而“白卷事件”
的涟漪也迅速扩散开来。
当年的报刊评论将文化考试斥为“旧高考制度的复辟”
,随之掀起了对高考制度的猛烈批判。
“读书无用论”
也甚嚣尘上,无数青年的大学梦在这场风暴中化为泡影。
不过,这种窘境直到1977年才终于得到改观。
这一年的5月2日,这位可爱的老人发表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的重要讲话,这就像是一颗种子,为当年冬日那场点燃希望、改变历史的考试埋下了伏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