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余论 困惑与进路 后神话时代的人与自然的命运周旋(第2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庄子用他那瑰丽奇异的故事、汪洋自恣的文体,对大自然铺陈描述,实现着他“我与万物合一”

的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

从某种意义上说庄子的文体、庄子对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诉说,包括庄子本人,就是一组神话伦理意象群,沟通了人与物、生与死、过去与现在、神与人之间的联系,书写着“庄周化蝶”

、“若化为物”

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恰恰是神话生态伦理意象中主客体一体化和生命一体化的原则映现。

哲学对神话的继承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使是“不语怪、力、乱、神”

的孔子也是无法完全否定的。

在孔子的思想中既有原始宗教观念的成分,又有以道德化为特征的理性精神,在复杂的神话面前大多都采取“不语”

的态度。

即使在“不语”

的情况下,孔子哲学思想中仍保留着大量神话生态伦理意象性思维。

如儒家思想的哲学根基“天人合一”

思想认为天地是万物和人的养育者,人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人的行为应当遵奉天时,效法天地,就是神话天人同构、同类相感、世界一体化等生态伦理意象的延续与发展。

儒家的感念思想也源于神话思维,经过后世的发展,到董仲舒形成了自然与社会相通的哲学观即天人感应思想体系,仍可清晰地辨别出神话生态伦理意象的痕迹。

如董仲舒强调自然现象与人的情感变化有一种相同、相类似、相互感通、相互对应的关系,他说“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夏秋冬之类也。

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

天人副在乎人,人之情性有由天者也。”

这种自然、季节、人体、社会、情感之间相类比即天人感应的说法并非董仲舒首次提出,他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而系统化的梳理,其中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古典神话认为人的生命就是人与自然事物通过神秘交感而产生的这一生态伦理意象。

还有,宋儒张载提出“民胞物与”

的思想,强调人类应该把宇宙间的一切生命看成与同胞的生命同样重要并加以尊重,也能彰显出神话生态伦理思维的缩影。

神话为文学的源头,后世文学中很多的发展都从神话生态伦理意象中吸取养分。

南楚故地是巫风未衰的地域,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方文化惊艳绝伦、浪漫不羁,它保留了原始神话的活泼性质,开放、少约束,从而具有更强的情绪感染力量和浓郁的神话生态意象。

《楚辞·天问》涉及大量的神话传说,并以问句的形式对上古神话提出质疑,力图以哲学的眼光来解释神话和自然世界。

明代后期问世的长篇小说《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瑰丽神奇的神话境界,其中有许多远古神话生态伦理意象的影子,如孙悟空亦猴亦人、猪八戒“猪头人身”

、牛魔王“牛头人身”

,以及众多动物人形的妖魔鬼怪都是依据远古神话中“人首蛇身”

、“牛首人身”

、“人身狗尾”

等生态伦理意象来创作;主人公孙悟空无父无母,是由一块接受了天真地秀、日月之精华的仙石迸发而生的,正如同“石中生人”

的夏启,属于自然化人的神话生态伦理意象;而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在与二郎神斗法中,孙悟空变成了麻雀,二郎神就变成了饿鹰;孙悟空变成了鱼儿,二郎神就变成了鱼鹰,都能在女娲化精卫、夸父杖化邓林等远古神话生态伦理意象中找到先例,这些旖旎琦丽的变化不过是原始神话生态伦理意象的承续与放大。

可以说《西游记》插上了浪漫主义的翅膀,大胆、奇异、瑰丽、诡秘、自由、行云流水而又独昭异彩,它总聚了神话意象思维之精华,是对远古原始神话生态伦理意象的再解读与再诠释。

历尽文化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以后,随着我国哲学与文化的不断成熟,神话意象与神话思维由显性走向隐形,但它并没有消失,而是以移形换位的方式发展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正如袁珂先生在《中国神话史》中所讲:“神话是原始先民思想意识的总汇,它不仅有着属于文学艺术方面的审美的东西,还有着属于宗教崇拜、哲学思辨的、历史和科学探讨的、地方志和民俗志的……其他多方面的东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