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一 生存 以自然为友的进化过程(第4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据说有一天,炎帝被野猪嘴巴扎进泥土、一撅一撅把土拱起的情景吸引了,他反复琢磨,终于借鉴野猪拱食的原理制作出耒耜。

耕地时,人们先将耒耜尖齿插入土中,再脚蹬横木下踩,然后将手柄向怀里扳动,便将土块撬起。

如此反复,便可以连片翻耕。

耒耜的发明既省工、省力又易于操作,极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在农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大量的骨制耒耜与其他木制的农业工具,说明距今约6900前的中国原始先民就开始了农业生产,创造了早期的“稻作文化”

而在傣族神话中,则是由天神教人类制造工具,傣文古籍《巴塔麻嘎捧尚罗》中说:“腊哈纳罗天神又来到人间……教人造工具,教人造弓弩,教人做犁耙。”

此外,傣族还有生产工具是来自于动物的神话。

如桑木底神话中,在谈到桑木底要建盖第一间房子时,说是森林里的动物都自愿来帮忙:猴子献出头做木槌,所以现在的木槌都叫猴头槌;蚂蟥献出全身做钉子,所以现在的钉子都叫蚂蟥钉;穿山甲献出嘴巴做凿子,所以以后便叫穿洞凿;野猪跳来帮助拱地,所以以后的锄头都叫猪嘴锄;等等。

[6]这些,都反映出傣族先民在制造工具的时候,或许从这些动物的特性中得到过启示,或者傣族先民制造工具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动物特性的模仿。

综上所述,从取回谷种到农业工具的发明,人类的农业生产得以形成,而农业的出现,恰恰是人类利用与改造自然的开始与前行。

“事实上,人类永远都不可能在不触及自然界、不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前提下获得生存和延续,因为‘人的本质是在通过有意识的对象性活动生成或显现的,这决定了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亦即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所以,只要有人类存在,便有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但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不会必然导向破坏自然这样唯一的结果上来,而完全可以成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中介或桥梁。”

[7]

而“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部门”

,农业劳动“是使其他一切部门所以能够独立化的自然基础”

在农业生产的推动之下,原始先民的物质生活得以极大的改善,并因农业生产之所需开始了稳定的定居生活。

与此同时,中国先民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因为农业产生的纽带作用进一步密切与固化,这是因为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因此,人类必须小心谨慎地协调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旦稍有闪失,便会对农业收成造成重大影响,甚至会使先民一年的辛勤劳动付之东流。

因此,中国先民必须通过协调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来保证农业生产,进而获得人类生存所需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粮食。

而正是在完成了原始农业的定居生活的基础上,中国先民才创造了一系列的精神文化:乐、舞、绘画、雕塑、原始宗教等,开始了走出蒙昧、走向文明的历史轨迹。

[1]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第73页。

[2]转引自岩峰:《论傣族谷物神话与谷物祭祀》,《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3][美]B.M.费根:《地球上的人们——世界史前史导论》,云南民族学院历史系民族学教研室译,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第273~274页。

[4][德]利普斯:《事物的起源》,汪宁生译,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第94页。

[5][法]阿尔贝特·史怀特:《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第88页。

[6]参见岩峰:《论傣族谷物神话与谷物祭祀》,《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7]李培超:《环境伦理学本土化的重要视点:传统文化与环境伦理学的冲突》,《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