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四 小结 生命与死亡的生态伦理价值(第2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而非“封闭”

的,向一切的生命体,动物、植物,甚至一切自然现象“敞开”

,这样人的生命与死亡通过与自然社会的相互转化,超越了日常性、琐碎性的通道,而被赋予充分的生态伦理意义,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启蒙。

世界对于人有两种存在,一是事实性存在,一是价值性存在。

进入到中国神话生态伦理意象的通道层面,人的生态价值性存在充分显露出来,一个丰富多彩的意义世界也随之开启。

生命与死亡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为向自然世界敞开而存在的。

如果说,在日常的、琐碎的生活中,人与自然之间还撕裂开一道深口,那么神话生态伦理意象中的生与死,尤其是死亡,却彻底缝合了这道深口,它表明死亡不只是一种生命类的结束,而是对无限的、永恒的自然生命的回归。

海德格尔曾说:“死是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无可逾越的而又确知的可能性,而其确定可知本身都是未规定的。”

“向死存在在本质上就是畏。”

[3]但是,中国神话中的死亡,却超越了“本己”

的属性,成为人与自然间的互动。

从这层意义上说,向死存在在本质上就不再是畏惧了,而是一种期待,所期待的是,人生命的最终意义的实现——回归自然,养护自然。

在此,生命与死亡,是生物的、生态的、心理的、精神的、伦理的、哲学的各种现象的综合。

也正如此,死亡远离了杀戮、凶残、暴力等恶之源头,而变得美、纯净、有价值,这种价值,既是对自然生命的回归,也是对“此生”

生命的注脚与审视。

正如史怀特所言:“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价值。

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

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生命原理。”

[4]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神话生态伦理意象中的死亡,因为回归自然、养育自然而格外美好、富有价值和具有道德价值,这种意义是精神的,是肉体的,也是生态的,是向着人类的最初处——自然世界的最终回归。

随着思维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命意识不断觉醒,他们更期望着通过自身的努力而使个体生命获得永恒,从而超脱生命有限时间与空间的束缚。

于是,旧石器时代的人,“在尸体的周围和身上把贝壳摆成**形状的仪式,以及给这些贝壳和尸体涂上赭石的颜料(象征血液的生命力)的习俗,似乎都是企图通过轮回而复活的葬礼的组成部分。”

[5]或是寻找不死药、不死山、不死树。

但是,这种永恒和永生是作为个体或者个性生命的努力而存在的,作为类的生命,人是必死的生命物,死亡是人生命价值巅峰的体现。

可是,一旦人超越类的界别,融入无垠、广袤、浩瀚的自然生命的洪荒之中,这种永恒和永生就充满着合法和理性的张力了。

也就是说,从个体,到“类”

,到“无类”

,从生命与死亡的意义由个体的羽化成仙或转世再生,到类的躯体腐朽,再到超越“类”

的精神、肉体、生态之永恒,呈现出正—反—正的链接过程。

个体、个性的永恒是缥缈的,如嫦娥觅得不死之药,古今又能有几人?但一旦突破“类”

的空间,人就与所有自然生命连为一体,就可能摈弃“死亡”

,在此基础上寻找永生和永恒,就盈满着希望、生机。

同时,追求生命与死亡的过程又是情感的,因为人的自然性历程本身就是生命,正如苏珊·朗格所说:“形式的永恒性不是它最后的目标(最后目标终有完结之时),而是一种不停地追求又总是在每时每刻已达到的目标。

因为达到这一目标完全依赖生命活动。

而生命本身是一个过程,一个无休止的变化,如果生命停止,它的形式即行解体——因为永恒是一种变化形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