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二 各阶段文学的特征(第3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新写实小说采用写实的手法,揭示了中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细节和生存状态,叙述了他们生活中的琐碎的油盐酱醋茶和酸甜苦辣,从而将“人民文学”

时代高大全式的人物还原到现实之中,消解了他们身上的崇高光环。

同样具有消解冲动的还有第三代诗歌。

它“告别”

朦胧诗,提出“诗到语言为止”

和“口语诗”

的口号(韩东),“拒绝隐喻”

(于坚),消解深度。

总体而言,启蒙是80年代文学的主题,而文学本体也已经开始觉醒,个性与自我已经在文学的叙述中崭露头角。

而在叙事方面,一方面消解着主导政治的宏大叙事,另一方面则建构着精英知识分子的深度模式。

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式实验,引导着文学由政治走向文化,由政治工具走向文学本体。

但文学转型依然处在新旧交织、中外互渗的不断调适之中。

三、90年代文学的特征

90年代的文学实现了自身的转型,文学呈现出众声喧哗和消费主义的征候。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90年代文学在总体上呈现着多元的众声喧哗格局。

革命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多种创作方法和风尚并现:传统的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的主旋律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新写实主义各行其是;官场文学、女性文学、后现代诗、乡土风俗文学、都市文学你方唱罢我登场;纯文学和通俗文学并行不悖,而新兴的消费文学更是活力充沛。

在众多的文学思潮中,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创作成为主流,在对革命现实主义的冲击和解构中显示出巨大的力量。

9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形成其新的生命力。

具有精英属性的先锋文学形式主义实验发生“转向”

,将现实主义融入现代主义叙事,形成两者兼具的“跨界叙事”

面貌,并继续着启蒙的历史使命。

而在现实主义之中融入了现代主义叙述方式,使得在“十七年”

时期产生的政治史诗叙事,被拓展为具有个人色彩的民族历史的文化寓言。

90年代文学呈现着由精英启蒙走向民间世俗生活的趋势。

由80年代中后期延及90年代的新写实主义和第三代诗歌,进一步发挥了它消解深度的优势。

文学的风貌发生了变化,由高雅和严肃的诗意书写,正走向对“口语”

和世俗庸常生活状态的侧重。

90年代文学创作的私人化倾向日趋浓重。

历史的集体的叙事逐渐为个人化、私密化、欲望化叙事所取代,新历史小说以自我的主观想象历史,使得历史成为了私人的历史,丧失了集体归纳和宏大描述的功能;陈染、林白等人的创作,把女性从大文化中推向其内心和身体,在体验中展露了女性成长的私密经验和受伤的情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