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是面向而又超越“森林”
和“人”
对话而唱响的充满睿智的悲歌。
《森林之魅》主体部分交织着“森林”
和“人”
之间的对话声音,这种锁闭式的对话空间最终被“祭歌”
打破,“森林”
(自然)——“人”
(战士)——“祭歌”
(诗人)的不同角色既建构了戏剧性的立体的对话空间,又发出了多重的对话声音。
这种戏剧化的诗歌结构和抒情方式,使得穆旦的诗歌不再是声泪俱下的**控诉,而是冷峻、超脱与理性规约下徐徐展开的深情回忆,诗情显得相当醇厚与丰富。
以强烈的抒情来传达异常矛盾与丰富的主体情志,是穆旦诗歌给中国现代诗歌带来的独特“新质”
,而诗歌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和抒情的戏剧化既是穆旦追求新诗“现代化”
的基本策略,又是其诗歌实现情感与理性平衡的诗学理想的腾飞翅膀。
[1]郭沫若:《论诗三札》,见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61页,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
[2]同上书,55页。
[3]郭沫若:《论节奏》,见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113页,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
[4]同上书,112页。
[5]茅盾:《徐志摩论》,载《现代》第二卷第三期,1933-02-01。
[6]胡适:《追悼志摩》,见陈引驰等编:《文人画像——名人笔下的名人》,172~173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7]杜衡:《〈望舒草〉序》,见《望舒草》,7页,北京,现代书局,1939。
[8]冯雪峰:《论两个诗人及诗的精神和形式》,载《文艺阵地》,1940年4卷10期。
[9]唐弢:《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欣赏丛书·新版序言》,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
[10]艾青:《诗的散文美》,见《艾青全集》第3卷,65页,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
[11]艾青:《诗论掇拾》(一),见《艾青全集》,第3卷,48页,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
[12]艾青:《诗的散文美》,见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356页,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
[13]艾青:《诗的散文美》,见《艾青全集》第3卷,65页,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
[14]绿原:《白色花·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15]郑敏:《诗人与矛盾》,见《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16]穆旦:《慰劳信集——从〈鱼目集〉谈起》,载《大公报》(香港版),1940-04-28。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