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四章 本时期散文(第5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他的散文写得**澎湃,意象雄浑粗犷、庄严辉煌,但**之下理念的思辨与演绎却清晰可辨,这是中国传统政论体散文的特点。

但政论文体如果缺乏必要的感情打磨软化,就会陷入概念化而显得单薄浮泛。

刘白羽的不少散文就存在着这样的不足。

二、抒情的优美与古典情调。

除了波澜壮阔的战斗**外,刘白羽散文还有纤细精巧的一面,这使得他的散文在宏大抒情中仍有精微的细部,可读性较强。

《冬日草》和《平明小札》中的作品可称之为典型代表。

这些散文作品通常篇幅短小,文字构思甚为精妙,作者是有意将散文当做一种艺术来创作,因而在政治话语高于一切的年代真可谓别开生面。

这种风格的形成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在刘白羽的文化记忆中,仍保留着怀古幽情和静美之趣。

中国古代有着深厚的散文传统,士大夫阶层借散文此种自由性鲜明的言说方式,表达着复杂的文化心理。

散文既可以作为道统的载体和工具,也可修养性灵旷然自释。

刘白羽的散文中似可见出这种隐秘的文化情结。

他既写金戈铁马的激扬文字,也钟情于闲淡幽趣。

在一篇描写月亮的散文《月》中,作者营造的情调和气氛就将这种幽古情结表达得淋漓尽致。

“今夜是冬月,没有浓浓的树影、淡淡的秋风,没有花的清香、虫的吟唱,但空旷、辽阔。

走出去一看,只见一丛丛丁香枝条,像炭笔随意画的粗线条,在空中凝然不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黑白画,却令人胸襟开朗,仿佛偌大的世界只剩下一片月光”

,接着,作者想到了陆游的《入蜀记》和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中关于月光的描写,这样写道:“但现在我觉得苏东坡的最后两句,却如此逼真,达到形象化的完美境地:那月光,那树影,如在你的面前,甚至连月夜的清寒之感,也都立刻侵袭到你的脸上、身上来了。

当然,现在我所以特别喜爱它,也许因为这描叙与今夜情景相似吧!”

这些面向个人心灵“向内转”

的文字,在刘白羽“十七年”

散文创作中为数不多,它是作者闲静之时的休闲笔墨,但却也正折射出他内心深层的美学理想。

其二,传统与现代的调和。

“十七年”

时期意识形态对审美话语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规训。

在刘白羽创作这些不同质素的散文时,当时政治与知识分子的关系相对缓和。

“十七年”

时期,作家的表达空间相对较大,深植于作家心底的审美现代性的追求开始隐隐复苏,与此同时,作家们又不得不极力在审美与政治之间寻找平衡,努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适合“十七年”

时期的散文表达。

因而,刘白羽的这些清新的短章,既有传统散文的风韵,更有现代散文的审美意识,只不过后者表达得极尽克制。

刘白羽的散文表达在“十七年”

时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时代需要作家利用散文放声歌唱,但作家却努力保持着歌唱的力度与方式。

刘白羽两种风格的文字都出自他真诚的表达,是“十七年”

散文中一个丰富的维度。

秦牧(1919—1992)在“十七年”

时期写了大量的杂文、小品、艺术随笔。

他的散文观察精微,见解独特,知识广阔,兼具文采、想象和情趣,立意颇为深邃。

秦牧的创作丰富了“十七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木叶:从解开笼中鸟开始!农门春暖:家有小福妻乡村最强小神农我靠打脸封神[快穿]八十年代之悍妻有点闲快穿之女配突然被穿了云梦的魔性之旅我以熟练度苟到成仙漫威中的暗黑圣骑士放学后别来我办公室我与科比当队友庶道为王糙汉与娇女狂妃在上:邪王一宠到底火枪未能击穿裤袜法术即真理左苏神州雁回惩罪者:诡案迷凶男卑女尊修仙界直死无限所有人都知道我是好男人[快穿]都市超级邪医都市小保安斗罗里的藤虎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