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三节“朦胧诗”
banner"
>
“朦胧诗”
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诗坛伴随思想解放潮流而兴起的一股带有“反叛”
性质的新诗创作潮流。
它因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对这类“写得十分晦涩、怪僻,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的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其解,实在令人气闷”
的“朦胧体”
诗歌批评而得名。
“朦胧诗”
的代表人物有北岛、芒克、舒婷、顾城、江河和杨炼等。
北岛的《回答》和《结局或开始》、芒克的《阳光中的向日葵》、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相信未来》、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和《神女峰》、顾城的《一代人》和《远和近》、杨炼的《大雁塔》是“朦胧诗”
的代表作。
“朦胧诗”
作为中国当代诗歌发展进程中的新潮流,其产生与“白洋淀诗群”
的形成和《今天》杂志的创办紧密相关。
“朦胧诗”
起源可追溯至“白洋淀诗群”
。
“白洋淀诗群”
是1969年至1976年间,在河北白洋淀一带插队的一批知青组成的,以芒克、多多、根子为代表的创作诗群。
这一“文革”
时期出现的“地下诗歌群体”
的诗作,其价值指向在于批判现存的社会秩序和充满“暴力”
的历史,以及表达个体在激进思潮裹挟下生命的挫败感和恐惧感,自我的孤独、迷茫与苦痛,代表作主要有芒克的《阳光中的向日葵》和多多的《手艺》等。
虽说这些诗作传播方式只限于小范围内相互传看或传抄,但它们在彰显自我个性和进行现代主义诗歌实验等方面,为日后人们对“朦胧诗”
的探索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
创刊于1978年的《今天》杂志“不再用一种纵的眼光停留在几千年的文化遗产上,而开始用一种横的眼光环视周围的地平线”
,它以积极的姿态面向未来,刊发了食指、北岛、舒婷、江河、顾城、杨炼等一批诗人的诗作,这些作品充满着要求重新赢得个性解放和人的尊严的呼声,以及对历史的反思与批判。
比如北岛的《结局或开始》热切、真诚而又沉重地呼唤着人的尊严与基本权利的复归:“我是人我需要爱我渴望在情人的眼睛里度过每个宁静的黄昏在摇篮的晃动中等待着儿子第一声呼唤在草地和落叶上在每一道真挚的目光上我写下生活的诗这普普通通的愿望如今成了做人的全部代价”
。
这种对理想的人道主义的呼吁成为“朦胧诗”
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同时他的诗歌还透射出一种对传统与历史的强烈怀疑精神:“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