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翟永明等人的女性诗歌是跨越80—90年代的突出的文学现象。
90年代的诗歌存在着“后现代”
诗歌的戏谑和自虐,既有对于身体与性的明目张胆的吟咏、坦白的“直接”
美学,也有着向典雅的古典主义抒情回归的趋向。
三、散文
(一)“十七年”
时期的散文发展,主要在两个时间段展开。
一是共和国初期,报告文学比较发达。
50年代初的纪实性的报告、特写、通讯等在散文中占据绝对主要的位置。
主要的作家作品有:刘白羽的《万炮震金门》、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汉江两岸的日日夜夜》、巴金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一个英雄连队的生活》、罗广斌的《圣洁的血花》、刘白羽的《为祖国而战》、徐迟的《难忘的夜晚》、丁玲的《莫斯科——我心中的诗》、莎红的《阿妈妮——赴朝慰问散记》等。
这些作品大多与国共内战和抗美援朝战争有关。
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还出现了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魏钢焰的《红桃是怎么开的?》、黄宗英的《小丫扛大旗》等“干预生活”
的批评性的报告文学,也出现过孙谦的《大寨英雄谱》、穆青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等树立英雄典型的报告文学。
二是相对宽松的1956—1957年、1961—1965年,抒情性散文出现两次“复兴”
,并出现了一个散文创作群体,主要的作家有:袁鹰、碧野、菡子、郭风、何为、陈残云、曹靖华、巴金、邓拓、吴晗、翦伯赞等。
发表或出版了一批比较优秀的散文:《风帆》(袁鹰)、《天山景物记》(碧野)、《初晴集》(菡子)、《珠江岸边》(陈残云)、《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曹靖华)、《三家村札记》(邓拓、吴晗、廖沫沙)、《樱花赞》(冰心)等。
这一时期,抒情性散文享有较高的成就,冰心的散文柔婉、亲切;碧野的散文景物描写细腻,语言优美清新。
一些有关革命生活的回忆录式的散文也写得质朴可喜,如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歌声》《菜园小记》等。
杨朔、刘白羽、秦牧被称为“十七年散文三大家”
。
杨朔的散文主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泰山极顶》《茶花赋》和《海市》等。
这些散文以诗性见长,大多在一种固定的叙事抒情模式下表达作家的政治情怀。
刘白羽的散文以气势雄浑、**洋溢见长,代表作有《长江三日》《日出》等。
秦牧的散文则喜欢化入历史场景,在叙述中有意添加知识内容,多有“随笔”
风致,主要有《花城》《土地》《社稷坛抒情》《古战场春晓》等。
“十七年”
时期的散文大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追求与当时社会政治契合的思想寓意。
在构思上则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结,将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通过隐喻的手段引导到对于现实的赞颂和论证。
抒情散文有时会突出借景抒情的艺术性,而报告文学则基本上是时代的“传声筒”
。
(二)改革开放之后,散文的创作得到了解放,散文领域在多方面有新的拓展。
整个80年代出现了两次报告文学热。
新时期初期,伴随着“实现四个现代化”
的嘹亮歌声,知识分子尤其是科学家成为报告文学的主角。
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等,主要为陈景润、李四光等科学家立传,歌颂他们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黄宗英创作了《大雁情》《美丽的眼睛》《桔》等作品,其中《大雁情》影响最大。
这是一篇伤痕文学作品,它主要为知识分子的遭遇鸣不平。
此外还有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陶斯亮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柯岩的《船长》等,以及刘宾雁的《白衣下的污垢》《人妖之间》《一个人和他的影子》《艰难的起飞》等,或是申诉“文革”
冤屈宣泄痛苦的情绪,或对当代社会的官僚阶层的腐朽和黑暗进行揭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