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二 各阶段文学的特征(第2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十七年”

时期的文学,在创作方法上恪守革命现实主义。

无论是关于历史的还是关于现实的,都将事实呈现与浪漫化想象相结合,成功地营构了符合红色革命价值观的文学境界。

在具体的创作手法上,民间的、古典的创作形式受到作家和诗人的广泛青睐。

尤其是在小说和诗歌两种题材上,古典小说(主要是民间化的创作如《水浒传》等章回小说)的表现方式被运用于小说叙事之中,而民歌风则在诗歌方面运用得极为广泛。

同时,知识分子风格的创作也在叙述之中兑入了民间化的手法,如《创业史》《红旗谱》等小说和贺敬之等人的政治抒情诗都是如此。

二、80年代文学的特征

政治与文化的启蒙是80年代文学在思想方面的主导倾向,而对于文学自身的审美建构在最初的狂欢之后,迅速成为80年代文学的价值追求。

文学在主题和形式方面都充满了探险精神。

朦胧诗、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改革文学、探索话剧,都呈现出思潮化涌现的特点。

大量的同类题材的作品同时出现,以集束形式投入社会,大有让人眼花缭乱的阵势。

文学表现都具有主题叙述的特性。

“主题的突破”

,是那个时代文学的最大特点,而主题主要着眼于新时期政治所给定的两个方面:对于刚刚过去的“文革”

历史表达否定性感受,政治上进行否定和反思,传达个人受伤和受难的经验和情绪;而对于未来,则认同改革开放的理想主义的政治文化价值,对政治改革所预约的美好未来表现出惊喜和欢欣鼓舞。

文学也基本延续着政治文学的格调,奉行着美丑善恶的道德两极化评判。

无论是道德层面还是艺术思维,这一时期的文学都具有传统性。

在所有的这些文学现象中,朦胧诗和探索话剧相较于一般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都要走得更远。

现代主义艺术手段,诸如象征和隐喻等都以艺术技巧的面目,被吸收进文学的想象之中。

它对历史观察的深度,已经脱离了五六十年代的想象所设定的范围,有的已经进入人性层面。

80年代文学由于其强烈的政治气息,以及单纯的浪漫理想气质和论辩的色彩,使其审美性在时过境迁之后迅速弱化。

在80年代中后期,文学开始对于文学本体的思考和探索。

一些作家有意进行着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先锋文学”

试验。

先锋文学,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具有叛逆精神。

形式的叛逆所展现的是精神的多元吸纳。

另一些作家则走向民间文化,企图在现实政治内容之外寻求民间文化的创作资源和精神的支持,试图达成文学创新。

消解正统与崇高,是80年代中后期文学的一大潮流。

具体表现为,报告文学已然摆脱了最初的乌托邦叙事,开始从社会纪实的层面,展现中国社会的边缘世界及边缘心理。

贾鲁生的《中国丐帮大扫描》等作品,用亲历纪实的手法,展现了中国当代乞丐的生存状态。

与这种纪实文学同时产生的是新写实小说,以及以戏谑的语调叙述所谓“边缘人”

生命状态的王朔的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