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些报告文学带有政论色彩,在诗意的描写中融合着作家的政治见解。
第二次报告文学热出现在80年代中后期,报告文学已然开始摆脱乌托邦叙事,出现了许多全景式、长镜头的纪实性报告文学,报告文学也悄然变成了“纪实文学”
。
主要的作家作品有:理由的《香港心态录》《倾斜的足球场》、苏晓康的《阴阳大裂变》、钱钢的《唐山大地震》、刘亚洲的《恶魔导演的战争》、李延国的《中国农民大趋势》、贾鲁生的《中国丐帮大扫描》、胡平与王胜友的《命运狂想曲》等。
这些报告文学在手法上从典型化蜕变为全景扫描和散点透视,信息量增加,社会资料性更强,注重对社会新闻性热点的回应。
80年代的抒情性散文也由于政治的开放而出现创作数量上的繁盛状态。
主要作家作品有流沙河的《锯齿啮痕录》、巴金的杂文集《随想录》、杨绛的《干校六记》、邵华的《我爱韶山的红杜鹃》、黄秋耘的《丁香花下》、叶君健的《远足野餐》、萧乾的《北京城杂忆》、陈白尘的《云梦断忆》、田野的《挂在树梢上的风筝》、张洁的《拣麦穗》《火红的柿子》、柯蓝的《在记忆的海洋上飘**》、郁风的《冬日抒情》、王蒙的《塔什干晨雨》、菡子的《香溪》、施蛰存的《在福建游山水》、凤子的《记忆》等。
这一时期的抒情散文,起始阶段以记录和反思“文革”
伤痕、悼念故友亲人的较多;稍后逐渐走向多元化:有颂扬新时代呼唤改革的,也有山水游记和日常生活随笔杂忆等。
(三)90年代出现了“散文复兴”
热潮,创作队伍空前扩大,作家结构也趋向多元化。
学者如张中行、金克木、季羡林、王元化、余秋雨、黄裳、何满子等;作家如汪曾祺、王安忆、贾平凹、铁凝、李国文、王蒙、张洁、叶梦、斯妤、苏叶、黄爱东西等。
散文复兴更为本质的原因是创作观念的开放和艺术思维的拓展,回忆录模式、政治抒情模式和好人好事好山好景模式被抛弃,美文的观念真正实现了回归。
大体上有以下几个类型:
90年代初期的“新潮散文”
,主要作家作品有唐敏的《心中的大自然》《女孩子的花》、张承志的《静夜的功课》《午夜的鞍子》、张佩星的《第九苹果交响曲》、叶梦的《女人的梦》、斯妤的《心灵速写》、苏叶的《总是难忘》、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扎西达娃的《聆听西藏》、任洪渊的《找回女娲的语言》、梁小斌的散文集《地主研究》、翟永明的散文集《纸上建筑》、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周涛的《牧人的姿态》《天似穹庐》等。
新潮散文追求艺术的“纯美”
,大多有着鲜明的自我意识,对物象的摹写具有体验性,感知细密敏感,抒写大胆,语言融合了现代派的跳跃性和心灵性,风格异彩纷呈,不拘一格。
还有些作家、艺术家的散文别致优美,如黄永玉的《太阳下的风景——沈从文与我》、李国文的《骂人的艺术》《大雅村言》等。
“文化散文”
创作的旺盛,是始于80年代中后期并绵延至90年代的重要散文现象。
作者大多为一些大学里的学者。
主要的作家作品有张中行的《顺生论》《负暄琐话》《负暄续话》、金克木的《天竺旧事》《燕口拾泥》《燕啄春泥》、季羡林的《牛棚杂忆》、王元化的《思辨随笔》等。
这些文化学者所创作的散文,总体上有着书卷气,往往在知识介绍和理论辨析中显示出文学的才情,也有的侧重于表达知识分子的人生感悟和文人生活情致。
余秋雨从90年代早期开始散文创作,陆续出版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等散文集,他聚焦于历史文化的“大散文”
写作实践,引领了“文化散文”
的创作风潮,在90年代中后期及其以后一个时期赢得广泛声誉。
四、戏剧文学
戏剧文学进入共和国时代,在题材与形式两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十七年”
时期,戏剧文学总体上是当时革命现实主义颂歌文学的一部分。
题材内容相对还是比较广泛的,既有传统历史题材,也有革命历史题材,而革命的现实题材更多;戏剧的样式也很广泛,既有新文学的话剧,也有西洋歌剧改编的新歌剧,还有中国传统戏剧戏曲的新编。
“十七年”
时期的历史题材话剧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传统历史剧。
主要有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田汉的《文成公主》《关汉卿》、曹禺等的《胆剑篇》、朱祖贻等的《甲午海战》等。
这些剧作以真实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结构故事情节,主要的意义指向不在于历史的探讨和再现,而在于对于现实政治的隐喻,用历史说明现实的政治以及政策。
这些剧作的作者大多是现代时期的老作家。
二是革命历史题材的话剧。
主要的作家作品有:陈其通的《万水千山》、胡可的《槐树庄》、于伶的《七月流火》、金山的《红色风暴》、所云平等的《东进序曲》、马吉星的《豹子湾战斗》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