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新写实小说采用写实的手法,揭示了中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细节和生存状态,叙述了他们生活中的琐碎的油盐酱醋茶和酸甜苦辣,从而将“人民文学”
时代高大全式的人物还原到现实之中,消解了他们身上的崇高光环。
同样具有消解冲动的还有第三代诗歌。
它“告别”
朦胧诗,提出“诗到语言为止”
和“口语诗”
的口号(韩东),“拒绝隐喻”
(于坚),消解深度。
总体而言,启蒙是80年代文学的主题,而文学本体也已经开始觉醒,个性与自我已经在文学的叙述中崭露头角。
而在叙事方面,一方面消解着主导政治的宏大叙事,另一方面则建构着精英知识分子的深度模式。
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式实验,引导着文学由政治走向文化,由政治工具走向文学本体。
但文学转型依然处在新旧交织、中外互渗的不断调适之中。
三、90年代文学的特征
90年代的文学实现了自身的转型,文学呈现出众声喧哗和消费主义的征候。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90年代文学在总体上呈现着多元的众声喧哗格局。
革命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多种创作方法和风尚并现:传统的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的主旋律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新写实主义各行其是;官场文学、女性文学、后现代诗、乡土风俗文学、都市文学你方唱罢我登场;纯文学和通俗文学并行不悖,而新兴的消费文学更是活力充沛。
在众多的文学思潮中,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创作成为主流,在对革命现实主义的冲击和解构中显示出巨大的力量。
9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形成其新的生命力。
具有精英属性的先锋文学形式主义实验发生“转向”
,将现实主义融入现代主义叙事,形成两者兼具的“跨界叙事”
面貌,并继续着启蒙的历史使命。
而在现实主义之中融入了现代主义叙述方式,使得在“十七年”
时期产生的政治史诗叙事,被拓展为具有个人色彩的民族历史的文化寓言。
90年代文学呈现着由精英启蒙走向民间世俗生活的趋势。
由80年代中后期延及90年代的新写实主义和第三代诗歌,进一步发挥了它消解深度的优势。
文学的风貌发生了变化,由高雅和严肃的诗意书写,正走向对“口语”
和世俗庸常生活状态的侧重。
90年代文学创作的私人化倾向日趋浓重。
历史的集体的叙事逐渐为个人化、私密化、欲望化叙事所取代,新历史小说以自我的主观想象历史,使得历史成为了私人的历史,丧失了集体归纳和宏大描述的功能;陈染、林白等人的创作,把女性从大文化中推向其内心和身体,在体验中展露了女性成长的私密经验和受伤的情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