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鸿儒庐山”
,被百姓传说化的唐寅、徐渭,“富可敌国的财神”
沈万山与江南名镇周庄,令李白、苏东坡、王安石等文豪们留恋不已的“天柱山”
,“最激动人心”
的都江堰,等等,余秋雨的这些发现,构成了一个个陌生化境界,超越了以往人们关于上述人事情景的固定认识,具有强烈的新鲜感。
超越时空,驰骋思绪,点化意象,托出“人文山水”
,亦是余秋雨创设陌生化境界的一个方面。
天一阁、道士塔、莫高窟、牌坊、庙宇、笔墨、吴江船、废墟,不该“寂寞”
的天柱山,繁花似锦却又脆弱得如一颗泡沫的“西湖梦”
,嘈嘈切切窾坎镗鞳的“夜雨”
等,都在作者眼中呈现出富有文化气息的别致与深蕴。
《千年庭院》中的岳麓书院,民族气脉于此得以绵延;《笔墨祭》中的一支毛笔,浓缩着中国文人千年来的精神历史;在《乡关何处》中,“文明的碎片”
的意象是上林湖边的那些精美瓷器的碎片所映射的。
那些“经过湖水多年**涤”
的碎片,“釉面铿亮,厚薄匀整,弧度精巧”
,却又亘古无言地落在上林湖畔,静静地与湖水相伴,看着“默默的山,呆呆的云”
。
正是这些“碎片”
,使作者想起了故乡诞生的黄宗羲、朱舜水、王阳明等文化名人在“文革”
中被“全部砸烂”
的遭际。
作者由此生成的困惑是深刻的:“我们的故乡,不管是空间上的故乡还是时间上的故乡,究竟是属于蒙昧、属于野蛮,还是属于文明?我们究竟是从何处出发,走向何处?”
余秋雨散文的不足也是明显的。
有些作品因对历史处理时未能兼顾历史真相的全面,常常受到批评。
后来的《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文化**不再如《文化苦旅》那样饱满,做作痕迹已显现,遣词行文亦不如先前滑润自如;对文化的阐释,似有刻意之嫌。
余秋雨散文在90年代引起的强烈反响,具有重要的文学和文化意义。
一方面表明散文经过80年代沉寂之后的再度繁荣;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中国进入消费社会过程中读者对于文学阅读兴趣的转移。
[1]杨朔:《“东风第一枝”
小跋》,载《人民日报》,1961-11-02。
[2]杨朔:《“东风第一枝”
小跋》,载《人民日报》,1961-11-02。
[3]井岩盾:《评〈冬日草〉和〈平明小札〉》,载《文学评论》,1963(3)。
[4]秦牧:《艺术力量和文笔情趣》,见《艺海拾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
[5]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见《山居笔记》,5页,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