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文学时期,文艺创作对政治的直接呼应,产生了特有的“政治直接美学化”
[1]的审美景观。
“审美政治化”
——可以看作“文革”
文学在创作上的一种主导思潮。
不过同时又必须看到,全新的共和国时代,从一开始就没有仅仅满足于获得正统文化的继承者的地位。
权力主体对于共和国文化的激进想象一直贯穿于1949—1979年文学发展的进程之中。
此一阶段的文学,不仅要破除中国古典文学形成的巨大影响,同时也要重新看取西方文学、民间文学乃至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一种一以贯之的创造、超越的冲动,持续性地体现在共和国文学前30年的历史建构之中。
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客观充分地把握共和国文学尤其是“十七年文学”
,是必要和重要的前提。
二、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的文学
从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这一时段,可以看做共和国历史发展的第二个时段。
1976年冬,随着“四人帮”
政治集团的倒台,尤其是1979年邓小平主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对于“文革”
的全面否定,并施行了“改革开放”
的政策。
一大批在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尤其是在“文革”
中被打倒的党政官员和文人知识分子得到“平反”
。
从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中国沉浸于“改革开放”
的狂喜之中。
共和国政治由此走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史称“新时期”
。
结合这一时段文学发展和变化的实际情形,“新时期文学”
可以划分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时期——“80年代文学”
和“90年代文学”
。
(一)“80年代文学”
。
政治上,“改革开放”
在新时期的突然降临,带来了“新时期”
与“十七年”
(包括“文革”
)两个时期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激烈碰撞。
文学充当了那个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锋,它在主题方面一次次逾越表现内容的禁区,也自然成为两种意识形态的焦点。
在80年代的思想解放潮流中,域外文学思潮如潮涌入。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被大量翻译出版,西方的现代哲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理论被大量翻译和介绍。
这为当时的文化提供了与此前不同的意识形态模式和文化与文学经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