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包围下,排除外界的任何干扰,在自由的洞天福地里实现他所企望的一切对于爱的梦想。
《丁当——清新》的意境构想更为幽曲。
秋风秋雨所唤起的愁绪深广浓烈,“我”
内心烦躁,摔破了桌上的镜框;它更漾起我心中无比的忧伤,心镜也为之破碎了。
徐志摩的诗,音韵和谐,意象清逸,意境清新,三者相互融合,形成了隽永空灵、飘逸幽远的浪漫诗风。
戴望舒(1905—1950)是以一个“寻梦者”
的姿态出现在民国诗坛的。
现代文学史上的寻梦者,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像鲁迅那样,寻梦,却又以一种坚强的意志对抗梦的虚幻,在对抗中认同自我价值,获得人生意义;另一种,就是戴望舒这样,更多体现出忧郁悲哀的情绪。
戴望舒前后期创作中都暗含着忧郁凄凉的抒情基调。
戴望舒具有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素养,酷爱古典诗词。
他是带着中国古典诗歌和新月诗派的影响开始诗歌创作的,早期的诗歌实践有意追求诗歌音律的美。
同时把古典诗歌的情韵自然而然地带进了象征诗中。
他的诗,很多都带有古典诗词的色彩。
甚至有人说,他的诗歌是“象征派的形式”
和“古典派的内容”
。
我们从《旧锦囊》中可以看到,他在情绪的渲染和意象的营造方面有明显的晚唐风味(尤其是温庭筠、李商隐的诗风)。
他诗中的象征体系几乎完全是东方式的。
古诗词中常见的丁香、百合、花枝、残叶、晚云、古树、钟声、残月、夕阳等意象,构成了他诗歌的主要意象。
象征主义所强调的各个方面——色彩、音乐性、通感、象征和暗示,肌理丰富,意象奇特,甚至那种深沉抑郁的情绪都在他的诗里得到体现。
如与徐志摩、闻一多比较,徐志摩富于灵动飘逸,闻一多尽显凝重激越,戴望舒却给人一种忧郁凄凉之美。
他在诗歌意象的选择上常注目于枯枝、落叶、暗夜、黄昏、夕阳、荒坟、眼泪、雨巷等,构成一种凄凉的意境;语调往往偏重低徊、抑郁和哀怨。
诗歌《寻梦者》中“金色的贝”
、“贝里桃色的珠子”
,象征着梦一样的理想。
这种梦,是对人生的一种永恒的**,难以企及。
当你得到它时,生命也几乎终止了。
这里涉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
人生的过程,在于对梦想的追寻,是否能够找到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寻找本身。
这首诗的情感类似鲁迅的“过客”
精神,但是,戴望舒缺少那种坚毅顽强,他更多地体验和书写着梦境失落的痛苦。
《乐园鸟》表达的也是寻梦,乐园鸟总是在飞翔,寻找天上的乐园,但是,诗人却感到那天上的乐园已经荒芜。
这里暗示出人生就是一场没有止境的寻找乐园的痛苦过程。
《寻梦者》给人的是悲壮感,而《乐园鸟》却更多的是悲凉。
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创作于1927年“大革命”
落潮时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