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四 异质中短篇小说(第3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作品中的许多作品,像《本报内部消息》《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在悬崖上》《西苑草》《红豆》《爱情》等都以知识分子作为主人公,探讨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情感世界。

这些作品叙事态度的变化还突出表现在双重视角的运用方面。

《在悬崖上》除了作品中的主人公(“我”

)外还有一个听者。

“我”

讲述的是自己浪子回头的情感经历,听者在暗自评判着这段婚外情,提出自己的疑问。

主人公“我”

讲到自己去追妻子便结束了故事。

作为一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它是接近了尾声:妻子和“我”

的团圆是显而易见了。

但听者却不禁问道:“回来以后又怎么样?”

“我”

的讲述确实存在着漏洞:“我”

回到妻子身边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

对妻子有着内疚、有着感激,但“我”

对妻子的爱情到底在哪儿呢?就像老作家张天翼所说的,“假如加丽亚不拒绝呢?假如她答允他的求婚,那以后会怎么样呢?”

“我”

的叙述在这方面确实是一个空白,这造成了文本的裂缝,而听者(或者说是作者)对他们未来的幸福显然是不信任的,作者并没有迷失在“我”

的叙述中。

这是作者主体意识的一次张扬,作者穿过文本的缝隙透露了他对人物命运的思考:“我”

在外界环境的一次次挤压下逐渐丧失了自我,“被脚下的石头绊了一下,我清醒了过来,看到前边已是机关的大门了。

看到这个大门,我更加清楚的明白了今天发生的一切。”

“大门”

这一隐喻性修辞诉说了“我”

对被关在了集体大门外的恐慌。

“当一个人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整体时,他便觉得孑然孤立而面对着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

这时,便产生了想要放弃其个人独立的冲动,想把自己完全隐没在外界中,藉以克服孤独及无权力的感受。”

更何况这曾是一个视个性、自我为资产阶级的洪水猛兽而坚决不容的高度政治一体化的社会,长期生活在这种氛围中的人们已有了依附的惯性,他们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个人的快乐。

对他们来说个体的幸福只是一种虚妄。

王文胜:《突不出的重围——在与“解冻文学”

比较中反思“百花文学”

》,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3.与注重情节和传奇性的小说不同,《陶渊明写〈挽歌〉》重视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作家对其中所包含的复杂的哲学与文化因素的探求。

作品没具体写陶渊明如何与官场的丑陋与黑暗抗争,也没渲染其中可能出现的曲折而复杂的情节,就小说而言,可以说作者并不强调小说的故事性,而更看重的是,以一种清晰的现代逻辑,将诗人思绪中朴素而深邃的哲理内涵展示出来。

小说不仅要再现一个正直的古代文人的为人之道,还将展示其中的文化哲学基础……

与历史上诗人晚年的境遇相比,小说家赋予心爱的人物以较好的归宿。

历史人物与现实理想也便在这里相遇了。

鲁迅说他当年写《故事新编》是因为“不愿意想到目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