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一章 小 说(第5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只是一种研究的视角,是我们思考“十七年文学”

的存在之由、变迁之故的一个切入点,而不是一种评价尺度。

我们不是以文学是否与政治结缘来给予臧否,而是通过这一角度去接近对象的实际,从而对“十七年文学”

的许多文学现象作出更为合理的解释。

我们特别要防止的是价值评估的简单化。

以往对“十七年文学”

的研究中,曾出现过看似对立而思想方法却颇为一致的情况:在突出政治的年代,人们曾对“十七年时期”

服务于政治或与政治结合较紧的作家和作品给予了过多的褒扬;而在其后拨乱反正的年代,对同样的上述作家和作品,人们则给予了过多的贬抑。

两种对立的观点和价值评判,都同样是源于政治的情绪化和思维的简单化。

这里,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只是被看做一种评价文学得失的标识,而不是作为进入研究对象的途径。

“十七年文学”

中确实有一大批作品,即使摆到今天来看,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大有可肯定之处:就是对那些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大有可指责之处的文学作品而言,文学史的研究也绝不能止于指责。

在指责的同时,我们尤须冷静的思考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

例如,那些作品中的很大一部分在它们产生的年代为什么曾经颇受赞誉、颇为流行,而在今天的人们的眼中又为什么常常会显得非常可笑?许多在当时很可能出自作家真心的作品,为什么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却显得很虚假(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十七年文学”

中的许多作品都受到“可笑”

和“虚假”

的指称)。

这是否与特定历史阶段的政治文化情势有关?作家们对时代政治的真诚信赖和自觉追随,他们在创作中发自内心的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情感;而时代政治并不总是正确的或者有时根本就是错误的。

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作家在面对错误的政治局面时,清醒着而又歌唱着。

这里面就大有东西可以研究。

人们的欣赏眼光常常是受时代情绪、社会心理制约的,后来之人常常会以时过境迁的心态面对“前朝”

的过时之境,这也是很普遍的事。

尤其是经过了“**”

那场空前的灾难之后,人们对曾经弥漫在包括“十七年”

在内的许多年代的激越情感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厌恶,这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源于不同年代的文学眼光所产生的落差,是否应该考虑进去?这里面也大有东西可以研究。

朱晓进:《重新进入十七年文学的几点思考》,载《当代作家评论》,2002(5)。

泛读作品

董之林:《旧梦新知——“十七年”

小说论稿》

评论文献索引

张瑗.十七年小说与“中间人物”

.文艺争鸣,1992(5).

刘洪涛.周立波:民间文化主流意识形态.文艺理论研究,1997(3).

赵学勇,杨小兰.重读20世纪50年代小说经典.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