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艾菲.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的主体美学形象与个性审美方式.文艺研究,1990(4).
吴培显.“红色经典”
创作得失再评价.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
蓝爱国.解构十七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赵园,钱理群,等.20世纪40至70年代文学研究:问题与方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2).
程光炜.文学想象与文学国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1949—1976).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李遇春.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学中启蒙话语的心理透视.文学评论,2007(4).
吴秀明.关于“十七年文学”
整体评价的思考.学术月刊,2007(6).
拓展练习
1.罗兰·巴尔特在《SZ》一书中说:“所谓重读,是一桩与我们社会中商业和意识习惯截然相反的事情。
后者使我们一旦把故事读完(或曰‘咽下’),便把它扔到一边去,以便我们继续去寻另一个故事,购买另一本书。”
而“重读”
却“能使作品文本避免重复”
(不会重读的人只能处处读到相同的故事)。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那么,“重读”
十七年文学(或者工农兵文学),对你意味着什么?
2.对于“十七年”
文学的研究,可以放在历史语境和现实语境之中给以考察和定位,所以当“十七年”
文学中所蕴含的精神生态、文化生态和价值指向引起学界浓厚的兴趣时,研究“十七年”
就形成了一个热点之一,但正如有论者所说“重新审视‘十七年’的重要性,……不在于将其作为精神资源、思想资源引入到今天的现实语境中,而在于在更深的层面上,对其做出清理与反思,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打破总是用回到传统、回到过去来面对新的价值危机的强大的历史惯性,并通过对‘十七年’深层的清理与反思,构建一个能够对应今天价值需求的精神平台思想平台”
。
[1]请查阅这篇论文,带着问题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用具体的文学事例和文本来验证自己的思考,如何给这些十七年文学一个适当的历史和现实的评价。
3.当代文学研究和批评方面,对工农兵文学的评价分歧巨大,例如有极端的“一片空白”
和“一派辉煌”
的观点对立。
而在文学史家那里,则往往采取策略性的回避和模式化的模棱两可的态度,比如对于农业合作化题材创作的评价,“真实地描绘”
和“时代的局限”
这类“辩证”
的表述方式最为常见,并且大有成为人们纷纷效法、陈陈相因的文学史书写套路之势。
请查阅《“红色经典”
创作得失再评价》(吴培显),思考这一时代的文学成就“史诗经典”
其得失究竟何在?新世纪的文学应该在这里汲取怎样的经验和教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