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三章 散 文(第2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抒情散文诗化的艺术传统在40年代发扬光大,一大批青年作者直接受到30年代“诗人的散文”

一派的艺术影响,又吸取欧美现代诗文的表现技巧,讲究散文的艺术创造,创作了大量艺术性较强、平均水准较高的诗化散文作品。

连一些早先质胜于文的散文家也开始注重散文形式美的创造,写出了耐读的精品。

较之记叙性散文,这时期的抒情性散文着重发展了美文传统,提高了散文的艺术价值,巩固和加强了艺术性散文的独立地位。

这时期散文在语言形式的大众化、民族化方面也取得新的进展。

战时流离迁徙的生活和变动的社会环境,一方面促使各地方言土语的融化贯通,流行的新国语日见丰富、成熟;另一方面促进作家和群众结合,向群众学习和为群众写作形成风气,语言大众化成为必然趋势。

现代语体文的发展,在“言文一致”

的大方向上,经历五四时期以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性变革,经过30年代口语化和文学化的努力尝试,适逢抗战以来语言大众化、民族化的有利时机,于是获得新的活力。

以群众口头活的语言为源泉,从中提炼出生动活泼、朴素通俗的文学语言,努力克服文言和欧化的腔调,这是这时期许多散文家留意的一个课题。

俞元桂:《中国现代散文史》(修订本),581~583页,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2.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不时有关于“杂文”

“报告文学”

的自觉提倡,如前所述,有些杂志还专门提供发表阵地,但这一时期数量最多、质量最高、影响最大的散文体式,仍然是回忆童年往事、描摹风土人物、絮谈人生体验、抄录古书、以史遣愁的随笔,另一些作者也仍然执著于“诗化散文小品”

的创作实验。

这就是说,随笔、小品等个人性散文在北方文坛日趋沉寂时,又在上海沦陷区文坛上复兴,并且由于其中大多数作者有着较深的学养,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所创作的散文更有一种重实感,在生命体验的深沉、文字韵味的淳厚,以至超越的哲思上,都把随笔、小品的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一个原因显然是一个“传统的承继”

问题。

纵观这一时期的随笔、小品,古典传统的影响已渗透于作者的体验方式与笔墨趣味之中,周作人所倡导的“文抄公体”

的随笔,更是明显地受到了中国传统笔记的启示。

而40年代的散文家们的得天独厚之处,还在于,他们同时又受到五四新文学传统的滋养。

除了批评家已经指出的周作人之外,也还有何其芳的影响。

英国风随笔仍然保持着它的影响力,这一时期也有过专门的介绍。

而这一时期散文的“个人性”

特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即是作家们从自己的艺术个性出发,以“我”

为主地广泛吸收古今中外的艺术营养,达到外在影响与作家个人内在精神的统一,这在周作人、张爱玲这样的成熟作家那里表现得尤为突出,并从一个重要方面显示了这一时期散文艺术所达到的历史水平。

促进这一时期散文创作相对繁荣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学期刊、文学市场对推动散文创作发展的作用。

但四十年代沦陷区散文的发展更深层的动因,却来自这一时期对“个人生活”

和个体生命存在的特殊关怀。

这自然有因政治不自由,写“自己生活中的琐事,用不着担心意外的麻烦”

的原因,但更根本的,却是战争毁灭了一切,不仅危及到国家、民族的生存,而且每一个个体生命都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威胁。

因此,在四十年代,不仅有民族意识的觉醒,同时,也有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关注与思考。

在沦陷区,当文学中的民族意识受到了政治的压抑,个体生命意识就被推于文学图景的前景位置,得到了一次历史性的凸现。

周作人在《近代散文抄·序》里,曾将文学分为“民族的集团的文学”

与“个人的文学”

,而称小品文为“个人的文学之尖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