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就是某些评论家所定义的“综合型报告文学”
……这种崭新的写作方式给报告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受到很多作家的青睐,赢得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和读者的欢迎。
……这种方式的运用有利于本身宏大的题材更深入、透彻的展现和阐释,它的产生是题材的需要,同时也是报告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长久以来单一的写作方式早已满足不了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报告文学虽然受到真实性和现实性的限制,但她也需要像其他文学样式一样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以广博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来吸引读者,宏观全景式报告文学的产生适时补充了报告文学创作原有的一些欠缺。
王吉鹏、何蕊:《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史稿》,196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泛读作品
徐刚:《沉沦的国土》
沙青:《北京失去平衡》
苏晓康:《阴阳大裂变》
赵瑜:《强国梦》
麦天枢、张瑜:《土地与土皇帝》
评论文献索引
张炯.报告文学的新开拓——读《哥德巴赫猜想》.文学评论,1978(4).
刘剑青.鸟瞰春潮起涨——略谈1977—1980年获奖的报告文学作品.文学评论,1981(6).
曾镇南.翱翔在文学与科学群山之间——论徐迟的报告文学.时代的报告,1983(9).
苟声.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洪荒启示录》读后记.作品与争鸣,1986(9).
李炳银.生活与文学凝聚的大山——对报告文学创作的阅读与理解.文学评论,1992(2).
李运抟.与文化共舞的报告文学——对中国当代报告文学的文化思考.当代文坛,2000(6).
宋玉书.现实与历史对话的文本——新时期历史题材报告文学评述.文艺评论,2002(3).
龚举善.转型期中国报告文学的文化理路.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6).
梁多亮.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与时俱进.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2).
丁晓原.文化生态视镜中的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流变.文艺争鸣,2003(5).
蒲晓彬.报告文学社会价值的审美取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拓展练习
1.问题报告文学以对社会上存在的矛盾和丑恶现象的揭露和批判为主要目的,但也很容易被误解为对社会的不满和消极的暴露,也就是徐迟所说的报告文学在“报告什么”
和“如何报告”
二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坏的问题。
请谈谈涵逸的报告文学《中国的“小皇帝”
》是如何由“独生子女的教育”
问题扩展到涉及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等的重大问题,从而使得该作一问世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环保问题等在中国社会已经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话题,请阅读《伐木者,醒来》《沉沦的国土》《北京失去平衡》等报告文学,谈谈这一类生态报告文学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3.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更要求作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忧患意识,也就是论者指出的“底层意识对于文学,特别是报告文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学的底层意识,不仅是题材意识和创作领域的问题,更是一种高度的文学自觉意识”
。
[27]请参阅摘要中的相关评论,结合具体的作品谈谈这种“底层意识”
的重要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