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致橡树》虽然没有明确的女性主义性别话语,却也突破了以往爱情题材诗歌写作的盲区,触及了貌似平等的男女关系背后隐藏的不平等,对现实的人生社会也更加贴近,在当时对不少女性创作者和读者产生了积极影响,起到呼唤女性自觉追求人格平等的积极作用。
但在她的爱情诗中却也可以看到某些不无动摇,甚或有违两性平等精神的地方,这就是一种微妙而潜在的“致敬”
姿势和依赖心态。
例如:“要有坚实的肩膀,能靠上疲倦的头;需要有一双手,来支持最沉重的时刻。”
(男子汉)“在你的胸前我已变成会唱歌的鸢尾花你呼吸的轻风吹动我在一片叮当响的月光下用你宽宽的手掌暂时覆盖我吧。”
女性自我角色的实现似乎总还有需要附着于男性的强壮和力量的倾向,作者对男女传统角色定位的认同隐含其中。
乔以钢:《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化探析》,165~16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泛读作品
顾城:《生命幻想曲》
舒婷:《自画像》《这也是一切》
北岛:《履历》《呼救信号》
评论文献索引
洪子诚.北岛早期的诗.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林平乔.北岛诗歌的三个关键词——北岛前期诗歌简论.理论与创作,2005(2).
杨立华.北岛诗二首解读.诗探索,2003(2).
吴思敬.舒婷:呼唤女性诗歌的春天.文艺争鸣,2000(1).
谢冕.在诗歌的十字架上——论舒婷.文艺评论,1987(2).
伍方斐.顾城后期诗与诗学心理分析.诗探索.1997(4).
孔庆东.析顾城.读书,1994(6).
梁归智.从童话诗人到撒旦——顾城悲剧分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梁光焰.至美的世界脆弱的灵魂——顾城诗歌《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新解.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拓展练习
1.请阅读下面五篇文章,谈谈这里所说的“新的美学原则”
具体的内涵是什么?它和传统的美学原则相异之处是如何体现的?由此延伸开去,谈谈朦胧诗的出现和当时的政治、文化、社会心理有着怎样的联系。
在当下的语境中,你如何评价?围绕这些问题,写一篇小论文。
①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
》,载《诗刊》,1980(8)。
②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载《光明日报》,1980-05-07。
③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载《诗刊》,1981(3)。
④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载《当代文艺思潮》,1983(1)。
⑤王爱松:《朦胧诗及其论争的反思》,载《文学评论》,2006(1)。
2.诗歌,尤其是朦胧诗的学习中,阅读障碍是大多数读者都会遇到的阐释困境,一方面是由于时过境迁,当下的语境和1980年代初期已有了很大的差异;另一方面,在于诗人总在某种独特的理解中写作,读者则在阅读中寻求具体的理解。
诗人看到每一个熟悉的词背后陌生的可能性,试图将其结构在陌生的上下文中;读者则在陌生的语境中寻找可以辨认的熟悉,试图将其拆解为日常的语言,理解意味着将陌生的词语经历引回到自己熟悉的路径上。
因此,这一节的学习中,要注意多角度地切入诗歌进行解读,重在审美感受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