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六 现代主义小说(第1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六节“现代主义”

小说

banner"

>

内容提要

“现代主义”

小说是指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较大的小说作品,其创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王蒙《春之声》《蝴蝶》《布礼》《风筝飘带》《夜的眼》《海的梦》特别是其后的《杂色》以及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宗璞的《我是谁》为代表,其主要特点是在心理流动的拼贴式结构、象征、黑色幽默等小说形式方面,接受西方意识流小说的经验,王蒙的上述小说,甚至被称为“东方意识流”

小说。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残雪的《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等为代表,其主要特点是从小说所体现的生命躁动、荒诞、虚无、绝望、孤独等非理性内容,非现实非逻辑的心理流动结构、象征、意象组合、调侃、怪诞等小说形式,均体现了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特征,所以,被称之为真正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中国式现代主义小说。

教学建议

1.参阅评论摘要1,分析王蒙意识流小说的“中国特色”

是如何表现的。

2.参阅评论摘要2、3与拓展练习2,分析《你别无选择》或《无主题变奏》的审美特征与精神特征。

3.参阅评论摘要4、5与拓展练习3,分析《山上的小屋》,谈谈你对残雪世界的理解。

精读作品

王蒙:《春之声》《杂色》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徐星:《无主题变奏》

残雪:《山上的小屋》

评论摘要

1.80年代中国意识流小说并非西方意识流小说的硬行植入,它本质上不同于西方传统的意识流小说。

证据一——也是最重要的证据:它排斥了作为正宗“意识流”

的本质特征,即弗洛伊德的“力比多说”

(性力)。

证据二:它排斥了夸大直觉,否定理性,夸大内心,否定外部现实的做法。

西方意识流小说(不是指全部)往往热衷于表现人的本能,把直觉看成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而有意忽视理性、理智的作用。

它是在伯格森、弗洛伊德和克罗齐的非理性的美学思想指导下的产物。

另外,它对人——本体无限夸大,而有意忽视社会生活,割断了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有机联系。

与客观现实的全部游离,完全陷入孤立的心灵世界,结果犹如作茧自缚,反而将心灵世界封闭起来。

这样使作品失去了社会意义,成为无太大价值的扑朔迷离的潜意识迷宫的玩耍。

80年代的中国心理小说,既不夸大本能和直觉,也不轻视客观现实,理性的光辉始终照耀着心理王国,而引起心理产生各种变化的又正是客观现实——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聚光点和光的折射棱柱。

《蝴蝶》《春之声》《海的梦》莫不如此。

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110~11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