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二 伤痕与反思(第2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大潮过后出现的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王兆军的《拂晓前的葬礼》等,其反思的层面,完全超越了对社会事件、对人品的评价,而深入到了历史必然规律与人的命运之间的联系的层面,标志着反思的实质性的深入。

教学建议

1.分析《班主任》中张俊石、宋宝琦、谢惠敏这三个人物形象,谈谈你对摘要1的理解。

另外,有论者指出小说《伤痕》“被写入史册不仅取决于其意识形态功效,还预示了文学回归自身的艰难起步,体现出文学的‘人学’承担与审美特性”

[8]在当今的语境之下,重读《伤痕》,与《班主任》相比较,你会作何评价?

2.参阅评论摘要2、3,分析《活动变人形》中的主人公倪吾诚这一经典形象的文化意义。

3.在拓展练习中选择两个问题,进行课堂讨论。

4.阅读相关文书,体会评论摘要4、5、6、7的评论观点,拓展文学审美的视野,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伤痕小说、反思小说的特征。

精读作品

刘心武:《班主任》

卢新华:《伤痕》

冯骥才:《啊!

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王蒙:《活动变人形》

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张承志:《绿夜》

评论摘要

1.之所以把《班主任》看作一个“超文学”

文本,是因为我觉得它首先是属于中国当代思想史的一个重要文本,其次才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作品。

在思想意义上,《班主任》称得上是一个时代性的大文本,其预言性、革命性的价值无法跨越;在文学史意义上,《班主任》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应时而生的普通文本,其文学价值并未超出“伤痕文学”

的其他作品。

从思想意义上来考察《班主任》,我们发现对于文化专制主义和封建愚民政策的批判,对于启蒙主义、人道主义的呼唤,对于个性主义和人的灵魂的关切,对于“左”

倾思潮和人性异化的忧患,这些影响和决定中国新时期思想史进程的重要片段几乎都可以在这个文本中找到其线索和痕迹。

这也决定了《班主任》在话语模式和艺术模式上显而易见的“思想文本”

特征。

换句话说,在这个文本中,作家的“思想”

和“观念”

才是真正的“主体”

,其他因素只是为更好的表达其“思想”

服务的。

小说采取的是典型的“问题小说”

模式,故事极其简单,因为小流氓宋宝琦要转校,团支书谢惠敏和其他同学之间产生了一些分歧和矛盾,班主任张俊石在处理此事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