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已经察觉到另一种例外——尽管他们试图按照既定的秩序整编这些例外:“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进展的各个阶段,人们不止一次地感觉到悲凉沉郁之中缺少一点什么,因而呼唤‘野性’,呼唤‘力’,呼唤‘阳刚之美’或‘男子汉风格’。
这种呼唤总是因其含混和空泛,更因其与上述‘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与艰难曲折千回百转的历史行程不相切合,而无法内在地由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往往变为表面化的外加的风格色彩。”
相对于这种不可企及的英雄气概,20世纪文学之中出现了嘲讽。
这样的嘲讽不是某种修辞术,这样的嘲讽业已形成一种基本的美学感觉。
在我看来,这样的嘲讽之中寓含了一定的怀疑——怀疑“现代性”
名义之下的某些价值观念。
显而易见,这样的怀疑曾经在世界范围流行,并且大面积侵入世界文学。
中国文学同样呼吸到了某种异样的氛围。
20世纪上半叶,鲁迅一方面承担了启蒙英雄的角色;另一方面又时时质疑自己的启蒙者身份。
这里,启蒙与自责之间的紧张意味深长。
进入八九十年代,解放的欣快与由衷的乐观并没有维持很久——中国文学之中的冷嘲与反讽悄然而出,并且不绝如缕。
相当长的时期里,这种美学感觉始终被视为一种不合时宜的声音。
文学史不仅是过往文学的编年式记录。
如果企图显示一个时期文学话语的功能,那么,文学史必须是这个时期文化史的一个特定维面。
人们进入这个文化空间,考察文学话语与其他话语类型的呼应、合作、分歧、对立。
文学与其他话语构成何种关系,文学在话语关系的分配之中赢得何种位置,这一切都将决定文学的功能。
这从另一方面喻示,文学的功能不是恒定的,而是历史的。
从文、史、哲的浑然一体到文学自觉的时代,从甲骨、竹简到多媒体的传播方式,从战火频仍的时期到歌舞升平的气氛,文学分别承担了不同的义务。
文学始终坚持美学立场,但文学史必须重新写出这个时期美学对象的定义。
南帆:《双重的解读——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一种描述》,载《文学评论》,1998(5)。
泛读作品
吴秀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
评论文献索引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批评,1985(6).
雷达.民族灵魂的发现和重铸——新时期文学主潮论纲.文学评论,1987(1).
阳雨.文学:失却轰动效应之后.文艺报,1988-10-18.
张光芒.人性解放“三部曲”
——论新时期启蒙文学思潮.南京大学学报,2003(1).
程光炜.“重返”
八十年代文学的若干问题.山花,2005(11).
李新宇.重返“人的文学”
——1980年代中国文学的知识分子话语.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6).
张治国.启蒙的变异与坚执——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一个侧面.江汉论坛,2006(6).
杨庆祥.“主体论”
与“新时期文学”
的建构.当代文坛,2007(6).
樊星.新时期文学的“当代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