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最主要的特征,是文化生产与政治权力机构的关系。
在30年代初的苏区和40年代的延安等根据地,文艺就开始被作为政治权力机构实施社会变革、建立新的意义体系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建立相应的组织、制约文艺生产的方式和措施。
政治权力机构与文艺生产的这种关系,在“样板戏”
时期,表现得更为直接和严密。
作家、艺术家那种个性化的意义生产者的角色认定和自我想象,被破坏、击碎,文艺生产完全地纳入政治体制之中。
文化人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对民间文艺形式的借重,以及从“宣传效果”
上考虑的对传奇性、观赏性的追求,都使文艺革命激进派的“纯洁性”
的企求难以彻底实现。
正统叙述之外的话语系统的存在这一事实,“既暗示了另类生活方式”
,也承续了激进派所要否定的文化传统,而使某些“革命样板戏”
在构成上具有“含混暧昧”
的特征。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198~19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样板戏”
为了适应表现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和社会主义时期生活,在艺术上主要进行了如下改革:
第一,写实与虚拟相结合。
传统的京剧是虚拟艺术。
舞台上没有布景,道具极其简单,空间环境和时间流转全靠演员用虚拟动作表现。
人物装扮类型化,生旦净末丑有相对固定的行头和程式化动作。
京剧“样板戏”
吸收了话剧的写实手法,布景拟实、道具丰富、时空状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同时打破传统程式,按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和环境的需求化妆打扮,设计唱段、道白、动作。
这就形成了整体的写实风格,在此基础上,在某些重要场面,发挥传统京剧的虚拟特长,达到写实与虚拟结合的艺术效果。
第二,打破主演体制,调动各种力量为剧情和塑造人物服务。
传统京剧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众多流派,所谓四大须生、四大名旦都是著名流派的代表人物。
整个戏班围着主演转,为表现主演服务,有如众星拱月一般。
听戏的人就是冲着主演来的。
“样板戏”
打破了这种台上台下围着主演转的体制,无论什么流派的演员,无论其地位的高低,都要服从剧本的需要,按规定的人物的性格去演、去唱。
剧本成了核心,人物塑造成了核心。
这样的演出也改变了观众的欣赏习惯,既看戏,又看“角儿”
;看“角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