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老舍认为,“性格各殊,谈吐各异”
,“说什么”
只是传达内容,而“怎么说”
才显出性格。
相同的内容,不同的性格,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有些剧作家只注意人物“说什么”
,而对“怎么说”
却掉以轻心。
这种只注意“说什么”
的对话,必然是报告式的,缺乏性格色彩。
所以老舍非常强调“怎么说”
。
他说:“说什么可以泛泛交代,怎么说却必须洞悉人物性格,说出掏心窝子的话来;说什么可以不考虑出奇制胜,怎么说却要求语出惊人。”
王新民:《中国当代话剧艺术演变史》,81~83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3.要深入挖掘《茶馆》的底蕴,我们必须摆脱掉宏大叙事的习惯性单一视角来分析作品。
结合时局风向和作家的个性心理,我们可以发现,老舍的《茶馆》是一次比较纯粹的私人叙事,是真正贯注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和独立思考的一次写作实践。
1949年以后的老舍一直在配合政治需要歌颂新社会,1956年“双百方针”
的提出使作家获得了短暂的相对创作自由,这使老舍的私人叙事获得了外部环境条件。
而一旦政治气氛允许老舍先生采用私人叙事,他会有哪些情感要宣泄到作品中去呢?我们的答案是:末世情怀。
末世感是老舍终身不变的文化气质。
……80年代初《茶馆》出访西欧时,外国的观众也看出了《茶馆》主题不是简单的宣传革命的合理性,而是显得“模棱两可”
:“对一个欧洲人来说,《茶馆》的故事最异乎寻常、最动人心弦的地方,莫过于它的悲剧情调。
随着岁月的流逝,茶馆逐渐衰落、破败,原来那种热气腾腾的景象消失了,变得黯淡、萧索、阴冷起来,使人感到整个社会都在滑向一种毫无生气、单调而窒息的境地。”
“这一怀旧的、模棱两可的诀别之作,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是用现实主义但又富于幽默味道的手法表演的。”
所以,与其说《茶馆》的主题是“葬送三个时代”
,不如说《茶馆》的主题是凭吊那些在末世中被时代葬送的美好事物。
这是将《茶馆》作为老舍的私人叙事解读后得出的结论。
即使从宏大叙事的视角看,《茶馆》的主题也不是“葬送三个时代”
,而是以传统文化令人怀念的一个象征物——作为公共空间的茶馆——为凭吊对象,为老北京甚或人世间那些被时代风暴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淘汰的美好生活方式唱一曲挽歌。
周光凡:《〈茶馆〉的主题真的是“葬送三个时代”
吗》,载《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5(3)。
泛读作品
老舍:《龙须沟》
评论文献索引
冉忆桥.带笑的葬歌——谈围绕《茶馆》争议的几个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0(1).
胡絜青,王行之.老舍剧作全集(共四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曾广灿,吴怀斌.老舍研究资料.上、下册.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