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等等。
但我们需要认真解读的,正是这一时代焦虑的文化政治内容。
这里不仅有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乌托邦式改造和抵制,也有传统父权体制的扩张和加强;不仅有对市场经济的交换原则的正面排斥,也有积极组织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使之获得超越性意义的欲求;不仅有对现代生产力的向往,也有在现代物质文明面前的惶惑和不知所措。
这相互交织、层层制约的欲望、忧虑、向往和怀旧正构成这样一个巨大纵深的焦虑的深层语汇和能量。
在作者急于回应主流意识形态,为这样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和线索提供一个简捷、预制的答案的过程中,我们目睹的是一种焦躁和近于不负责任的掩饰。
但是被压抑的焦虑必将以更大的力量爆发出来。
也许我们可以在这个意义上认识60年代下半期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的一个心理层面;也许我们必须在一个历史的长镜头里估价70年代末伤痕文学、80年代的寻根文学,以至90年代的通俗文学的魅力和意义。
因为正是在对日常生活的正视和体验中,我们方得以进入现代文学的基本命题和精神实质。
唐小兵:《〈千万不要忘记〉的历史意义——关于日常生活的焦虑及其现代性》,见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177~184页,上海,东方出版社,2003。
泛读作品
陈耘:《年轻的一代》
沈西蒙等:《霓虹灯下的哨兵》
评论文献索引
丛深.《千万不要忘记》主题的形成.中国戏剧,1964(4).
冯守棠.究竟应该怎样评价话剧《千万不要忘记》.戏剧艺术,1980(3).
彭放.也谈怎样评价《千万不要忘记》.戏剧艺术,1980(3).
茅盾.赞颂《白毛女》.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文学运动·理论篇(二).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单元.《白毛女》:文本隐伏内涵解析.中国文学研究,2002(3).
郑闯琦.从两种“工具论”
到“认同仪式”
论——《白毛女》演变历史研究的嬗变和发展.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5).
孟远.六十年来歌剧《白毛女》评价模式的变迁.河北学刊,2005(2).
何吉贤.《白毛女》:新阐释的误区及其可能性.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3).
黄科安.文本、主题与意识形态的诉求——谈歌剧《白毛女》如何成为“红色”
经典作品.文艺研究,2006(9).
拓展练习
1.《白毛女》的生成过程从传说到歌剧,到电影再到舞剧,正如孟悦在《〈白毛女〉演变的启示——兼论延安文艺的历史多质性》这篇论文中所说的“怎样来看待和研究‘革命文学’这个字眼所能包含的历史现象?……我在这篇文章里所做的不过是为了提出问题,而不是给出解答。”
这篇论文重要的意义倒不在于对《白毛女》做了全新的阐释,而在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文学新的思路和视角。
请查阅90年代之后对《白毛女》的评论文章,比较这些文章不同的研究视角,并指出各自的利弊所在。
2.围绕着《千万不要忘记》这部剧作,从60年代开始到现在,评论也是众说纷纭,请查阅相关的论文,对此评价史做一个简单梳理,并谈谈你如何理解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
3.《年轻的一代》和《霓虹灯下的哨兵》这些剧作毫无疑问“体现了时代精神,传达了时代的脉搏”
,同时还“表达了政治激进派这样的意图:赋予‘没有枪声,没有炮声’的生存环境以严重的阶级斗争性质,提升‘日常生活’的宏大政治含义,因而实现把个体的一切(生活行为的和情感心理的空间)都加以组织的设想。”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请结合具体剧作,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