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四 异质中短篇小说(第5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来说,不仅是依恋的“故乡”

,还是一种“新的生活开始了”

的寓言结构。

……这种“城市”

对“乡土”

、“个人”

对“历史”

的背叛,既是对主导意识形态价值规范的背离,同时也是对革命文学“乡土”

这个“起源”

的颠覆。

周保欣:《风俗化政治与文学叙事魅惑——以“萧也牧批判”

为个案的一种考察》,见吴秀明主编:《十七年文学历史评价与人文阐释》,288~289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6.《红豆》或许是将爱情故事与宏大历史主题结合得最佳的一个案例。

这同样是一个“鱼肉不可兼得”

“大爱”

与“小爱”

戏剧性冲突的故事,但是,阅读这篇小说没有感到牵强附会、人为地“制造”

悲剧的别扭感。

我认为它提供的经验是:一、这篇小说以历史叙事为主,而且它选择大陆解放前夕,国民党丧失政权外逃之际作为故事背景,这是一个个人命运与党派、家国命运关联最为直接、个人选择最关键的时刻,所谓“千钧系于一发”

“一失足成千古恨”

的紧要关头。

小说对这一历史现场的还原,使个人、阶级、国家命运被有机地交织在一起。

二、小说没有因为“大爱”

的神圣性,而轻视、忽略“小爱”

对于人生选择的分量。

作品对江玫爱情心理的细腻刻画——对齐虹“剪不断,理还乱”

的感情矛盾、抛弃爱情的艰难、割舍后的怀念,不但没有削弱她选择革命道路的神圣性,相反,由于这种选择“忠孝不能两全”

的性质,由于伴随着一种刻骨铭心的感情丧失,其神圣性反被加强了。

它证实了同期同类作品中较少出现的、一种“反常的”

艺术经验:当“大爱”

与“小爱”

的冲突不可避免时,即一种悲剧情景发生时(依赖于作品对矛盾场景的设置及作者还原现场的能力,不能给人人为制造冲突、制造悲剧的感觉),依从了“大爱”

的神圣化逻辑及价值取向,但同时对个人的丧失、对“小爱”

的牺牲表示了真诚的、切实的痛惜与怀念。

应该说,《红豆》在同期的文学创作中提供了一个在美学层面上思考革命伦理(个人与集体、感情与神圣信念之间的关系)较纯正的趣味——它的悲剧取向,即以悲剧的情感、悲剧的审美姿态处理悲剧事件。

三、在知识分子如何走向革命的问题上,《红豆》表达了一种更加温和地对革命的认知方式与接受方式。

主要表现为小说的主人公江玫走的是一条“亲情式”

的对革命的接受与选择过程,与林道静仪式性的三部曲:共产党员的指引马列思想武装与工农结合明显不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木叶:从解开笼中鸟开始!农门春暖:家有小福妻乡村最强小神农我靠打脸封神[快穿]八十年代之悍妻有点闲快穿之女配突然被穿了云梦的魔性之旅我以熟练度苟到成仙漫威中的暗黑圣骑士放学后别来我办公室我与科比当队友庶道为王糙汉与娇女狂妃在上:邪王一宠到底火枪未能击穿裤袜法术即真理左苏神州雁回惩罪者:诡案迷凶男卑女尊修仙界直死无限所有人都知道我是好男人[快穿]都市超级邪医都市小保安斗罗里的藤虎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