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陈铨:《野玫瑰》
评论文献索引
黄健.论解放区戏剧的价值取向.艺术百家,1994(4).
胡润森.大后方戏剧现象概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3).
胡星亮.话剧继承戏曲传统以创建民族形式——论20世纪40年代话剧“民族形式”
论争.戏剧,2001(4).
李江.论陈白尘喜剧创作的讽刺艺术.南京大学学报,2002(6).
张健.《升官图》与政治讽刺喜剧——陈白尘喜剧创作片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6).
刘慧英.社会解放程式:对女性“自我”
确立的回避——重读《白毛女》及此类型的作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3).
谢伟民.复仇与变形——《白毛女》主题意义琐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4).
何吉贤.《白毛女》新阐释的误区及其可能性.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3).
黄科安.文本、主题与意识形态的诉求——谈歌剧《白毛女》如何成为“红色”
经典作品.文艺研究,2006(9).
解志熙.历史的悲剧与人性的悲剧——抗战时期的历史剧叙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2).
拓展练习
1.福柯指出,“人文学科是伴随着权力的机制一道产生的”
,那些貌似客观中立的知识都是在权力的冲突之下,经过不断挑剔、混淆和积淀,才逐渐形成的话语系统。
借此理论,我们会发现,贯穿于文学既定形态、文学史书写言说的主线,同样是不同话语权力持有者的持续冲突和斗争。
“白毛仙姑”
这一开放的、有着丰富阐释空间的“原生态”
文本,从“惩恶扬善”
的民间叙事最终升华至“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的政治主题,正突出体现了民间话语、启蒙话语、革命话语之间的博弈与合谋。
查阅相关材料,了解“白毛女”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多次改编,梳理并评析文学话语与权力机制之间的错综纠葛。
2.新文学运动初始,通俗文学就被以启蒙为己任的新文学指责为“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的消遣”
,雅俗分流、雅俗对立的格局由此而生并延续至抗战。
进入第三个十年,三个文学区域却程度不同地出现了雅俗互渗的趋向。
在戏剧领域,国统区有《芳草天涯》、解放区有《白毛女》、沦陷区有《称心如意》。
但在主题选择、价值追求和审美区域上,三者仍存有很大差异。
查阅相关材料,探析这些差异的形成原因。
3.抗战中后期,历史剧创作达到高峰,但题材选择上却不约而同的集中于社会动**、民族纷争、战乱频仍的特殊历史阶段。
阅读评论摘要5,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