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一章 小 说(第2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40年代出现了大批的“英雄传奇”

,当然不是偶然的;《新儿女英雄传》(孔跃、袁静作)、《吕梁英雄传》(马烽、西戎作)、《李勇大摆地雷阵》(邵子南作)等等,都是风行一时的。

这些作品里的主人公都是所谓“新英雄人物”

,首先强调的是“群体”

(革命的政党与革命政权)的,而非个人的作用,个人是群体(党)培养的,离开了群体(党),即使是英雄个人也毫无价值,这也就暗示了新英雄对群体(党)的依附性。

如果说这是一种对于战争的“英雄性”

的体验与想象,那么,我们这里所研究的边缘性作家,他们穿透战争的废墟,发现的是战火中的人的日常生活的无言的价值与美。

或者如我们一再引述的张爱玲所说,经历了战争的大破坏、大毁灭、大劫难以后,一切都变得“靠不住”

,于是人们“攀住了一点踏实的东西”

,发现了人的“日常生活”

这一最稳定的,更持久、永恒的人的生存基础。

并由此而引发出一种新的历史哲学:“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

,从而产生新的体验与想象,新的把握与审美方式:更愿意从“人生安稳的一面”

“和谐的一面”

,而不是从“飞扬的一面”

“斗争的一面”

去把握与表现人和人生。

几乎所有的边缘性作家都扬言,他们要写“不像小说”

的小说,这实际上就是对前述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的,从斗争、飞扬方面去把握与表现人和人生的审美方式的拒绝,进而拒绝了与此相应的以塑造人物(特别是所谓“新人”

的英雄人物)为中心的,注重情节的传奇性,矛盾、冲突的尖锐与集中,精心设置结构(对横截面的,或展现矛盾的开端、展开、**、解决的完整过程的封闭式结构的追求)的小说模式,也即戏剧化的小说模式。

……他们在小说形式上的突破,几乎都是建立在对于战争中的人的日常生活和个体生存状态的关注、发现与体验基础上的。

“小说的散文化”

中的“散点透视”

,正是要表现未经结构的生命的本真形态;“回忆”

中时间线索的削弱,小说的空间化,正是表明了对人的生命(生活)的“恒常”

的关注与对“变数”

的有意忽略;“小说的诗化”

,其实就是这一时期某位散文家所说的“词化”

,即是“人的感情不用于战斗,而用于润泽日常生活,使之柔和,使之有光辉”

,并且达到“生活的升华”

(胡兰成:《读了〈红楼梦〉》)。

这里似乎存在着两个过程:首先是将外在的日常生活化为内在的体验,从而达到一种主观化;并进而感悟到日常生活背后(更深层面)的“底蕴”

——我们可以称为“诗性哲学(哲理)”

的东西,它是与日常生活的感性形态融汇为一体的(而非作家着意拔高外加的),是汪曾祺所说的“随处是象征而没有一点象征的意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