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王建华,王晓初.“白马湖文学”
研究.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7.
傅红英,王嘉良.试论“白马湖文学”
的独特存在意义与价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6).
朱晓江.“白马湖”
作家群:精神品性与审美追求.文艺争鸣,2009(9).
拓展练习
1.一些学者将中国现代散文划为两个话语体系:一为“闲话风”
,一为“独语体”
。
“闲话风”
尽可能地还原日常生活场景,倾向于与读者的对话交流。
而“独语体”
则力图拉开与日常语境的距离,以自我观照的内敛方式强化自己内心的孤独感和荒凉感,表达一种个体面对世界的生命体验,具有封闭性和自我指涉性特征。
[6]《画梦录》则是后一体系的代表。
试以《画梦录·独语》为例,探析何其芳前期散文的“独语”
特征。
2.从文学渊流来看,京派散文与“论语派”
散文同师承于周作人,京派的“自我表现”
也颇近于林语堂“以自我为中心”
的主张。
但在20世纪30年代初,与左翼相对峙的京派却也加入到批判“论语派”
的行列。
结合评论摘要1、2,分析京派与“论语派”
在散文观念上的区别。
3.京派散文家大多有着浓郁的恋乡情结,喜欢以“乡下人”
自居并且以“城市—乡村”
“现实—理想”
二元对立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的乡土梦幻。
对此,范培松认为这是由于他们与“五四”
一代作家相比,“缺少了启蒙的洗礼,因此对于农业文化相对地说缺少了鉴别力,这就对他们在散文创作中迷恋农业大文化产生了影响”
。
[7]但是,在京派散文清丽淡远、静穆谐和的乡村画面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作家对美好人性的想象与捍卫、对人类悲剧性存在怀持的悲悯情怀。
结合评论摘要1、2及相关文献,评析京派散文家笔下的乡村描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