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给战斗者》)真诚,热烈,自觉显示了中国诗人明确而一致的主体意识。
公木、张福贵:《中国新文艺大系·诗集·导言》(1937—1949),7页,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
6.田间早期承续了郭沫若、蒋光慈、殷夫、蒲风等所引领的一路诗风,但又超越了它。
他把这些诗人所开创的政治抒情诗的艺术质量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他那深深地“打入你耳中,打在你心上”
的作品改变了政治抒情诗长期不够振作有力的局面。
他的创作实绩已经表明政治抒情诗完全摆脱了幼稚、粗陋、“非诗化”
阶段,进入了成熟的境地。
所以艾青说,田间早期的诗,“以一股青春的朝气,一股刚健的力,与理想主义的热情,写出中国战斗的一代的生活面。”
这一评说简洁地勾勒出了田间诗歌的基本风貌及其在30年代诗坛上所具有的历史意义。
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22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泛读作品
臧克家:《有的人》《三代》
田间:《假如我们不去打仗》《中国农村的故事》
评论文献索引
章亚昕.《烙印》的双层审美结构.东岳论丛,1988(1).
冯光廉,刘增人.臧克家研究资料.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
吕进.臧克家.新诗文体建设的重镇.文学评论,1995(1).
蔡清富,李丽.臧克家评传.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吴开晋.臧克家的新诗创作对当代诗坛的启示.山东大学学报,2005(5).
陆衡.人民性喜剧性现代性——国统区讽刺诗歌得失谈.安徽大学学报,2006(3).
闻一多.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闻一多全集(三).上海:开明书店,1948.
胡风.田间底诗.胡风评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晏明.田间——擂鼓的诗人.新文学史料,1997(1).
张器友.田间诗歌的人民性.高校理论战线,2008(7).
拓展练习
1.朱自清在《新诗杂话》中说:“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中,臧克家先生可为代表”
。
“也正是由于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关注与同情,他被誉为‘农民诗人’‘泥土诗人’”
。
结合其《老马》等诗作对此论点进行评析。
2.在抗战后的民主浪潮中,臧克家趋向于政治讽刺诗的创作,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其政治讽刺诗的特点。
3.赏析田间《给战斗者》一诗的战斗力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