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二 戴望舒 卞之琳(第2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诸多现代派诗人掀起了晚唐南宋纯诗热,对姜夔、严羽作了新的理解。

现代派同时对中西纯诗理论进行了借鉴和变异。

现代派纯诗理论是对初期白话诗理论的清算,是对新月派、象征派探索的总结和发展,把现代诗学的纯诗理论提高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指导了中国现代新诗的创作和现代诗学的发展。

对此应有足够的理解。

精读作品

戴望舒:《雨巷》《我底记忆》

卞之琳:《断章》《距离的组织》

评论摘要

1.比起初期象征派诗歌潮流,现代派诗潮表现了诗歌现代意识的自觉和强化。

《现代》杂志编者申明:“《现代》中的诗是诗。

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

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这里的“现代情绪”

,指的是年轻一代诗人在大都会的生活节奏和现代生活的氛围中感受到的与“上代人”

不同的外在与内在的生活世界的统一;所谓“现代的诗形”

,指的是区别于外在音乐美与建筑美追求而趋向于更散文化的现代口语构建的自由诗。

从这个意义上看,现代派诗不仅是对初期白话诗的自由体、新月派的格律体的超越,就是对于初期象征派诗歌来说,也是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对现代主义诗歌美学原则的探索和建设。

……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在他们自身艺术表现的范围内,追求诗歌形式和内容的平衡,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的适度,吸收异域艺术营养和中国传统诗歌营养的统一这三个方面,比起初期象征派诗歌潮流来,表现了强烈而深刻的自觉意识。

现代文化的思考和现代审美的选择,结束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滥觞期盲目模仿的阶段,开始进入一个自觉创造的时期。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潮流的回顾与评析》,见《中国现代诗歌艺术》,189页,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2.田园乡愁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一个重大主题。

面对古典传统的彻底破产和都市文化的规模入侵,田园文化力求对抗,至少是防御,自然,也幻想超越,企图通过文化中国的追怀重回归精神家园,在中国这样一个古典美高度发达、圆熟精致的国家,它的**锐不可当。

因此,还乡冲动、田园风景讴歌与古典美怀恋构成了3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的田园乡愁诗学主题。

与都市风景主题不同的是,田园乡愁成为中国现代诗人灵魂的收容所。

田园乡愁,歌颂行将消失的古典中国,因为田园乡愁不仅——甚至主要不是抗拒西方现代都市文化,而是对文化中国的追怀,以此寻找灵魂的栖息之所。

田园乡愁,在中国现代诗人的心理积淀中,是文化中国的象征,这里延续着民族精神和古典诗学,在中西文化的剧烈碰撞中支撑着中国文化的理想。

……还乡是3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集体情结。

还乡意识源于人类的子宫情结,企图返回出发点—那最初的温暖和爱的乐园,借以逃避饥饿、痛苦和灾难,寻找精神支点和灵魂庇所,停泊孤苦无依的流浪之舟。

戴望舒的《对于天的怀乡病》就是一种企图逃避现世、回归天堂的心灵渴望。

张同道:《火的呐喊与梦的呢喃——30年代的左翼诗潮与现代主义诗潮》,载《文学评论》,1997(1)。

3.戴望舒的诗看似是那么轻柔、单纯、和谐,然而具体分析,却是一个复杂的存在。

他的诗既映现了20—40年代的历史风云,也包含着一代知识分子曲折的思想历程,还记载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道路。

从戴望舒20余年的艺术活动中,我们还可看到自由诗派、格律诗派、象征诗派、现代诗派的此起彼伏、兴衰消长的历史轨迹,看到中西艺术结合的“宁馨儿”

得以诞生的过程;看到一个终成气候的现代诗人在诗坛艺术的纵横继承上怎样调和新旧、融贯中西的艺术胸襟;看到一个诗人怎样以独特的诗心去追求,去创造,由此开出一条别具一格的新诗的路;看到一个诗人是怎样把一个时代的消极性与积极性、艺术风格的朦胧与明朗、艰涩与清新、典雅与质朴、柔弱与豪放、形式的严谨与自由等因素对立统一地集中于一身。

当然,在那光明与黑暗、进取与倒退激烈搏斗的年代,戴望舒的诗存在着种种不足与缺陷(例如他的作品里充满着虚无的色彩),这“也是无须乎我们来替他讳言的”

,但“在苦难和不幸的中间,望舒始终没有抛下的就是写诗这件事情。

这差不多是他灵魂底苏息、净化”

(苏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