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在描写政协会议中间又插入了党员大会,在叙述纪实性人物时也采取了跟着故事走的自然主义态度等等,这些可能又是这部长诗所特有的缺点。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22~25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5.郭沫若热烈地关注着世界和我国政治生活重要时期以及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这些成为他的诗歌创作的素材。
我们几乎可以在他作品的编年中,来寻找当代政治社会的重要事件的线索。
他通过这些作品,歌颂新中国的成立,赞颂领导革命夺取政权的共产党和领袖们。
……强烈的政治**,使他已置诗歌艺术于不顾。
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成为他的诗创作的最高目的,他实践的正是这种以切近的政治价值为核心的诗歌主张。
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38~3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泛读作品
周扬主编:《红旗歌谣》
何其芳:《最伟大的节日》
阮章竞:《漳河水》
郭沫若:《新华颂》
田间:《赶车传》
评论文献索引
苏景昭.论十七年的诗歌创作.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3).
张立群.论“十七年诗歌”
与政治文化.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1).
赵金钟.《时间开始了》:胡风的生命之歌.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薛祖清,席扬.“符号”
与“歧义”
——《红旗歌谣》情诗解读.文艺评论,2005(5).
刘涵华.复杂心态的曲折流露——郭沫若《百花齐放》的重新解读.贵州社会科学,2003(3).
郑祥安.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样——大跃进民歌再认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蔡燕.郭沫若诗歌“知识分子自我”
的想象与失落.郭沫若学刊,2007(2).
拓展练习
1.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的自由体诗《女神》横空出世,1949年,他用古典辞赋形式创作了《新华颂》。
请比较这两组诗,查阅文献索引及摘要中的相关评论,谈谈诗中的抒情主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心路历程,能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2.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在当时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诸如周扬、郭沫若、臧克家、郭小川等都预言它“开拓了我国诗歌新道路”
“显示着新诗的一个方向”
“是辉煌的文学时代的开端,是新诗发展历史的转折点”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的人认为这个民歌运动是围绕当时实施的政策和流行的政治口号的命题作诗,肯定和歌颂的是当时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虚假、浮夸的现象。
请对此完全对立的评价进行思考,以《红旗歌谣》等大跃进当中的一些民歌为例,结合评论摘要1、2,及文献索引中的相关评论,谈谈自己的认识。
3.“十七年诗歌”
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沉思与总结,也同样无法回避。
我们今天不能用纯美的观念去贬低它,也不能用纯社会学的批评标准盲目抬高它,而应该遵循历史主义精神指出它的优劣与是非。
因此在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既要以诗歌文本为审美研究对象,同时还要探究文本背后的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等特点,以求对此阶段的诗歌有一个相对客观、完整的评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