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样就把“30年代”
与“五四”
划分开,成为另一个文学时代。
“五四”
文学的**、它的张扬个性、离不开个人性的见闻感受的特质,被茅盾的大规模地、全景式地反映刚刚逝去不久、甚至是正在发生中的社会现实,表现各种矛盾斗争中的阶级和人的创作气魄所代替。
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结构、客观的叙述,以及不断创造时代典型的努力,都是建筑在他的精细观察和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分析之上的。
由于这种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的创作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写法,逐渐成为“左翼”
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以茅盾为首的这一类小说,近年来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
。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22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中国自新文学运动以来,小说方面有两位杰出的作家:鲁迅在前,茅盾在后。
茅盾之所以被人重视,最大缘故是在他能抓住巨大的题目来反映当时的时代与社会;他能懂得我们这个时代,能懂得我们这个社会。
他的最大的特点便是在此。
有人这样说:“中国之有茅盾,犹如美国之有辛克莱,世界之有俄国文学。”
这话在《子夜》出版以后说,是没有什么毛病的。
《子夜》的态度与内容都显然与作者早年的三部曲不同。
三部曲的主意不过是描摹1927年时代的小资产阶级革命青年的意识形态,作者自己也只是取一个刚刚觉醒的小资产阶级以一种感伤与颓废的情调去写作的,所以篇中一贯地笼罩着失败与绝望的空气,指给自己以一条虚无迷惘的路。
《子夜》是在作者摸出了那条虚无迷惘的路,找着了新的康庄大道,以其正确锐利的观察对社会与时代有了进一步的具体了解后,用一种振起向上的精神与态度去写的;它在消极的意义上宣示着下层阶级的兴起。
吴组缃:《评茅盾〈子夜〉》,载《文艺月报》创刊号,1933-06-01。
3.吴荪甫身上有一种非常强的现代性格。
过去已经有人研究过,吴荪甫所出现的场景,比如客厅、工厂、办公室、汽车,都是一种公众的场景,几乎就没有一个是幽闭的、静止的场面。
而其他的一些老板,比如他的对手赵伯韬,赵伯韬出现的地方都是鬼鬼祟祟的,第一场出现就是在花园的假山背后,像在搞阴谋,然后在旅馆里面,旅馆也是很隐私的地方,这个人物始终是在暗处的。
而在公众的场景中,吴荪甫所有的行为都是匆匆忙忙,始终是在一个行动当中,他从汽车上下来,走进客厅,发脾气,处理公务,然后马上又出去,好像茅盾是一个摄影机,一直跟着这个人在走。
这个艺术形象就一直在动,心情在动,脸色在动,身体在动,始终是通过一个强烈的动态来展示这个人的性格……
这样一种强烈的动感,跟汽车、跟1930年代最现代化的场景结合起来,这个人物身上就被赋予了某种以现代为特征的审美追求。
……作品中几次写到了“1930年式的”
汽车,“旋风般向前进”
,强调一种速度和节奏,这是现代人的感受,这种感受又和内心的焦虑交织在一起。
从古典的意义上来理解美,美一定是田园式的、牧歌式的,以静为主。
……现代文学也不都充满动感的,但是到了19世纪以后,由于工业文明的发展,就使人好像处于被鞭打的一种环境,整个人都被卷到一种社会制度里去,就是匆匆忙忙的动感。
这也成为20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流派的艺术家所关注的审美现象。
在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作家身上也大量存在着。
郭沫若早期《女神》里都是这样的诗,都是城市在动,喇叭在响,为什么?他就是通过这种非常强烈的声音和动作,来体现一个时代的节奏。
那么,这样的时代节奏,他表现的肯定是跟一个喧嚣的,充满了不稳定的现代都市有关系的。
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33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子夜》的缺点则在另一方面,由于作者总想告诉读者一点什么,总想表现一些“本质”
的东西,而又缺少足以表现这种“本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